内隐学习理论为钢琴教学带来的思考

2009-04-07 03:24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乐感钢琴教学

刘 峪

【摘 要】内隐学习理论在我国已逐步走向多领域应用,同时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一些思考和变革。在传统钢琴教学中,主要倾向于采用外显学习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本文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钢琴学习中内隐性的存在,对内隐学习理论为钢琴教学带来的思考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钢琴教学 乐感

众所周知,对音乐旋律中美的感知,是钢琴教育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在钢琴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学习进行旋律弹奏的过程中,并没有花费大量外显意志的努力,也不是因为清楚掌握了有关钢琴弹奏技能各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而表现出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那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长期以来,这个非常典型的情况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并去深入分析、挖掘出这一状况后的合理解释。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更为科学的解释呢?现在一个心理学界的内隐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一个合理而深刻的解释。

一、内隐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内隐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rthur Reber首先提出。他在于1967年发表的“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的研究论文中提出,人们学习复杂任务时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凡是有意识的、需要做出努力的、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学习;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模式。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众多研究报告概括出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

自动性特征,即内隐知识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这一特征揭示了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从而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抽象性特征,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很好地证明了其抽象性特征,因为如果内在规则不变而只是表面符号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了学习迁移,那么就足以表明学习者学到了表面特征之外的其他的抽象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会获得抽象知识。

理解性特征,即内隐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郭秀艳等采用间接测量方式对内隐学习理解性的操作定义进行了探讨,发现随着学习的推进,内隐组与外显组被试的成绩都是逐渐上升的,由此证明了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

抗干扰性或低变异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平均性(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

二、内隐学习理论为钢琴教学带来的思考

已有研究证明,内隐学习理论不仅对语文、外语、数学、体育教学极具意义,对其他学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那么内隐学习为钢琴教学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

众所周知,钢琴这种艺术类型的作品,需二度创造才能让人欣赏。弹奏技能的学习是基础,是表现音乐内涵的重要条件,技术占有关键性、前提性的地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钢琴艺术是在音乐艺术创作中一个具有独立创造性的情感体验和表现的过程,演奏者不仅局限于对乐谱音符的认识以及弹奏技巧的分析,还通过运用生理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以及心理的直觉,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情感进行最初的审美感知和整体把握,然后不断反复练习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融入弹奏中,将弹奏技巧和审美感受高度统一,使弹奏呈现出真实、充满感情的形象性的音响效果,欣赏者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性。由此可见,钢琴学习的复杂性表现在它不仅仅只涉及让学生通过单纯技术动作的反复训练,以获得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一单方面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感知和审美以及表现作品内涵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乐感。在钢琴教学中,学生时常遇到“同样的曲子,别人弹起来好听,怎么我弹起来一点没感觉呢?”这样的问题,这就是由于乐感能力各有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性结果。

在传统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重显性、轻隐性,重技术、轻美感的不足,在对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方面的有意识训练相对比较缺乏。钢琴弹奏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听觉艺术,乐曲虽然通过规则严格的音符排列来表达感情,但这种感情实质上是非逻辑性和不确定性的,因为作曲家的思想和感情不是遵循任何严格的规则、逻辑思维和推理形式来传送,而是直接通过听者的心灵体验来传达的。对于钢琴弹奏者来说,这种体验并表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的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技能特征的能力,单纯依靠外显学习的方式是无法获得的,此时,作为在具有复杂技能特征的学习上具有优势内隐学习方式,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反映在乐感能力的培养上,是学生在感觉层面上直接生成音乐作品的能力,即弹奏并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乐感能力的培养中,通过外显的方式对作用于所弹奏音乐作品的反应能力—识谱的能力,和以内隐的方式生成音乐作品的能力—弹奏和表现的能力,二者都是直接从实践层面进入学习训练的过程,以实践为主,由实践中感悟内在的规则知识,而这种内在的规则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一旦这种对旋律美的感知和审美的能力得到不断强化,就逐渐沉淀为缄默知识,在今后弹奏任何形式的旋律时,学生都能将这种知识无意识地、有效地进行迁移利用,从而为正确理解、感知及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钢琴教学中,以乐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就是内隐学习理论在实际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如果在以外显学习为主的技能训练基础上,加入以内隐学习为主的乐感能力的培养及训练,相信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够感知、体验、理解音乐,并通过熟练、高超的技巧去表现音乐中的美的能力。因此,在传统教学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这种隐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培养,从而使钢琴教学真正体现美育的教育目的和意义。

三、结语

在钢琴教学中,结合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将进行技能训练的外显学习方式与进行乐感能力训练的内隐学习方式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索、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为愉快、高效地进行学习,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A. S. Reber.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5):855-863.

[2]郭秀艳.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教育科学,2003,19(6):41-44.

[3]郭秀艳.内隐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4,(7):22-27.

[4]郭秀艳.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87-91.

[5]周晓梅.钢琴弹奏——音乐艺术的创造过程.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105-109.

猜你喜欢
乐感钢琴教学
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跳跃的黑白键
因材施教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