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目标永恒的指向

2009-04-07 03:24母庆磊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课程构建体育课程

母庆磊

【摘 要】“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之。”用课程的学科说、进程说、总和说破释体育的课程目标,从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功能层面的立位中,认识课程融入社会,成为增强国民体质、通向健康的途径;融入校园,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科,成为以运动为重要手段、发展学生身心和逻辑思维能力载体的课程三层面。通过教学改革,力求打破近年来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架构、内容、组织的定势,使大学全面贯彻课程《纲要》、中小学全面贯彻课程《标准》而全面落实课程价值;把握目标、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合理、平等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校园内的健康和谐。

【关键词】体育课程 价值定位 课程构建 活动统筹 研究与发展

用社会的实践和发展观,认识体育课程目标,定格于健康的选择,这是对体育课程的存在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知与行导向的必然。什么是课程?在我国的历史上,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定义为“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之。”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也是“宽作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论说。说明,课程应依据法典,按照进程,在教师的监护和引导之下,用规定期限达成预定的目标和准备着实现未来的某种期望的学生活动过程,学者对课程的定义归纳有三:(1)学科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进程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所必须具有知识、能力、品德等阶段性发展的要求。(3)“教学内容”说或“总和”说。这种观点,是将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的顺序等内容总称为课程。体育课程显现明显,具有三者学说的共有特征,笔者就此进行阐述,解读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课程。

一、《纲要》和《课标》中课程及目标的锁定

在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和制订《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高级普通中学体育(1年级~6年级)体育与健康(7年级~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把体育课程规定为是一门必修课程——学科;达成学生健康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组成部门——体育;寓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体的终身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健康的途径。回顾历史,透过我国学校体育的存在和发展,说明它与学校共生并存,体育课一词原为舶来品,是中西合璧,教育兴办学校之后引入的学科(课程)名。但其课程生态中的我国体育内容决非仅仅是外来品,历史上的学校、序、痒、书院、私塾中的武事、射、御、乐、舞、奕、导引、蹴鞠、投石、百戏、弄潮、养生等运动,已成为早期教育中体育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国粹体育,中国武术更是活动内容的主要支撑,学生(或弟子)习武、强身、自卫等运动,已成为长年习惯的运动内容,用于调节身心、防病避害、延年益寿,使其终身受益。清末民初开办的新学堂,在学堂内统一设立体操课,后改为体育课。课程开设的初衷便彰显出它不仅是一门学科,且是用于身心教育的教育种类,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健康途径。体育课程及其目标受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依据法规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不能仅理解为是排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虽然课也是让体育通向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以国家教育文献为证,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体育:“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煅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文献用简洁的词句阐述,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民族,学校教育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需要和加强体育工作。学生健康与学校体育的因果关系,是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仅是体育的学科教学,而是学校体育全面的过程。教育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由此,体育课程应视为学科的教学、学生体育活动、学生的作息和生活习惯的融合,这才是体育课程。

二、为了健康的目标与体育课程的构建

体育课程是原体育课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原体育课主要突出的目标是对学生身体培育,增强体质。任务有:(1)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2)掌握与提高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3)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纲要》和《标准》,把学生健康的促进锁定为课程目标,深化原体育课的内涵和发展课程的功能。

1.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是一个历史的第一前提。人人都珍视健康,从古至今,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人生的需要。我国教育家张佰苓提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蔡元培、陶行知强调:“健康是生活出发点,也是教育出发点。”二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把健康目标纳入教育,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目标也理应如此,因为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积极影响因素之一——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

近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生理意义上的健康是指躯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健康,要求无病而且健康;心理意义上的健康是指精神与智力的正常;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是指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能力,三者相互作用以维护个体的健康或不产生疾病。人体健康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衡量。

2.适应课程改革潮流,把目标深化为最有价值的增进学生健康的过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以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我们面临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社会将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教育必须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改革。我国学者提出,课程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体育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体育课程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虽在目标中均有增强学生体质的内容,但由于课程理念的差异,实施偏离,对增强体质的实效大打折扣。历史上的军国民体育、科技体育、自然体育、双轨制体育、选手体育和以劳卫制为中心的达标体育、军体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体育等,对体育目标的真义理解不透彻,实施也势必有偏颇,也使课程难以达到健康的理想效果。由此,以促进学生健康的课程架构还需要重建,《纲要》和《课标》推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进推行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结构模式,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用清晰的目标锁定课程活动链与学科的科学链,构成学生健康达成网状的生活和生命链,课程《纲要》和《课标》解决了以下问题

1.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教学的关系问题

不要再把体育课(教学)等同体育课程,它是体育课程中若干形式中的一种课程形式。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学科”、“进程”和“统合”。学校体育的定义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 体育课,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以课的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两者是从属关系,体育课程受培养人健康宗旨的导向,成为健康多途径的“统合”体。体育课是统和体中的一因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途径;特点是学生身体与思维相结合的活动。从现实来看,它属于强化之中的学科课,并不能列为削弱和取消之列。体育课是体育课程的基本途径,强化它的实践研究,对贯彻《纲要》和《课标》极为现实,达成课程目标极为重要。

2.倡导学生运动的统筹,建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纲要》提出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和《课标》提出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两者共同表述了内容选编的基本思想,虽文字表述不同,论其实质确互有覆盖,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纲要》与《课标》均提出:“……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课外体育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将课内学习和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用课堂教学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实行学生体育活动的统筹。教育家(或论著)中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课程把自然地、鲜活地生活作为教育手段,必然体育也不例外;但科学体育、参与户外与社会体育,实行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体育文化与原生态体育活动的厚重历史积淀对课程创新是一种奠基,应古为今用;引进外来体育文化、体育运动是对课程开放的一种借鉴,应洋为中用,为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实行课程内容的统筹。

3.开启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促增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深化体育课程的健康理念,而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实施《纲要》和《课标》的课程内容研究与发展,是为了打破原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近年来形成运动竞技技能的铸型,一切为了达标刚性尺度的教学定势,突破竟技化、成人化、整体划一的组织模式所造成的教学发展的瓶颈,进行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ropment)。亦称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或研究与开发,是增进人类知识和谋求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按活动的目的及其特征,可分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两类。体育课程的研究发展,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承体育与健康的文化,实施《纲要》和《课标》;打破近年来形成的课程体育即竞技的构架定势,打破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体系和划分教材教学时数,以竞技动作学习和掌握设立教学程序的步骤,铸成技能教学模型,成为体育课程向以身心为中心的发展瓶颈,为实现《纲要》和《课标》提出课程价值,把握住课程的性质,促进课程内容的内涵发展,进行体育课程研究与发展的实践性应用研究。

从体育课程的剖析中,使我们明确一个真理,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而存在,依据时代的不同,其知识观、学习观及社会、哲学的导向不同,对课程的定义也不相同,中国社会赋予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则是课程实施永恒的理念。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课程构建体育课程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