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2009-04-07 03:24冯少金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教学

冯少金

【摘 要】在跨世纪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中,“两课”担负着人才德育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是21世纪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两课”的教学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 “两课”教学 教学改革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近些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和重大变化,各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理论和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根本准则的教育。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形势下,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作为高校德育主阵地“两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清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两课”教学的现状

1.学生在思想上对学习“两课”有偏差

笔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现,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对“两课”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不愿意用心去学,觉得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没有用,还不如花多点时间学习专业技能方面,以便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堂纪律松散,课后不复习,作业敷衍了事。他们学习“两课”的动机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学分。随着考研热的兴起,也有不少学生开始对“两课”更加关注,认为学习“两课”是为考研打基础。在这种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对“两课”的学习态度通常是应付了事,在临考前搞突击,对一些理论、概念不求甚解地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2.部分高校在“两课”教学编排上不够合理

许多高校在安排“两课”进课堂时均为大班上课,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高达到200人以上。大班教学容易出现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生硬灌输方式进行,缺乏教学上的互动性,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难以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和课堂检查。即使是开展了课堂讨论、参与式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课程量、人数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也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参加,大多数学生因机会有限而不能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呆板,缺乏时代感

本来“两课”课程设置应该是紧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然而不少老师在“两课”教学环节中与实践相脱节,在课堂上大多是照本宣科,普遍存在着只讲理论、历史,很少会结合当前实际,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现状,缺乏时代感。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议论,只能让学生知道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提高思想觉悟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1.提高“两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两课”教育的实施关系到教育人、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两课”作出了明确的说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培养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两课”的宣传,使全体的师生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两课”教学的重要性。

2.科学地设置“两课”教学

新的“两课”课程设置应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为他们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与以往的“两课”课程体系相比较,新的“两课”课程体系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要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教学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将“两课”教育教学置于更广阔的时空,增加时代化、现代化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具备现代意识和全球化视野。

3.创新“两课”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根据《意见》中提出的“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总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班额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制,既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一般以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效果较好。老师可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听”、“看”、“思”、“议”、“做”等手段,以保证实现在“两课”教学中实现师生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更便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知识及疑问进行探讨和详解,达到理与趣、情与理和谐一致的效果,帮助学生既能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又能增强他们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4.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增强“两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关键。“两课”教学要求既能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实践,联系热点问题,还能根据教学内容走向社会。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们了解社会、接触实际,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巩固、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两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同题。”教师在教学中占主体或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方针和方法的贯彻实施。因此,要加强“两课”的教学,必须把“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狠抓。通过组织“两课”教师外出参加社会考察、社会调查、与外院校相关教师交流、座谈或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等活动,促使“两课”教师开阔眼界,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并用现实的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将对“两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继续抓好“两课”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Z].199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余文森.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荣华.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5]于蓓蕾,朱巧香.论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3,(1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校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