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
洛阳八里台被盗的空心砖壁画是中国汉墓壁画的首次发现,亦是洛阳汉墓壁画的首次发现。洛阳汉墓壁画堪称20世纪的重大发现。八里台汉墓壁画被盗掘后。几经辗转,流失海外。最后被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整幅壁画呈梯形,画面高0.74米,长2.41米,砖厚0.14米,它是由4块空心砖合成。分别为左右各一块三角形砖,中间是方形砖。下由一长方形横额空心砖承托。其中这幅壁画右边绘人物10人,均宽衣博带,表情不一,有的持物顾盼,有的搭讪对语。左部绘14人,或拱手谒拜,或恭而舒袖,有的提剑执戟,有的下跪施礼。左边向右而立的迎宾者,作拱手状,似在迎候宾客。彼此呼应。有的似情绪激动,有的略显沉静,但举止都不失优雅。最左一组5人,中为老妪,两侧侍立三女,其一身背婴儿。这幅图有人考证为《后汉书·礼仪志》所述“上陵”或“会陵”时的迎宾拜诘或“孝子事亲尽礼”的写实描绘。此图波士顿博物馆注名是“贵族生活写照”,实际上是“迎宾拜访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访问和迎接”的新闻发布。当然。对于壁画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壁画所展示出的墓主人高贵的帝王贵族身份却是无疑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墓壁画的发掘已分布扩大到广东、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区。而河南和辽宁两省继续有重要发现。迄今见到有正式报道的壁画墓达50座。加上新中国成立前发现的6座,2003年新发现1座。以及2008年辽宁发现的1座,至今共发现汉代壁画墓58座。中国早期的绘画缘起及特征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魅力的课题。然而在魏晋之前传世实物稀少,早期绘画一直处于相对幼稚的状态。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这一状态逐渐得到改善。汉墓壁画的发现,具有新闻功能的绘画作品。那是当时的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运用手中画笔塑造的形象图示,是对现实社会和思想意识的表达,汉墓壁画又以特殊的表现语言和传播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从中获得某种启发。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壁画是人类最原始的信息表达方式之一。图形传播先于文字传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字,都起源于象形的图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以文字为主要传播语言的新闻还没有之前,是绘画一直替代着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秦汉之际。在意识形态领域,体现着大一统的美学思想,“百顺源而皆归于河”(《淮南子·论训》)的大综合姿态。构成当代美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趋势。
在洛阳烧沟61号汉墓中《鸿门宴》、《二桃杀三士》图像,就体现了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是把社会生活、伦理情操和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对现实功利主义的说教,在洛阳汉墓中的一个展示。《鸿门宴》取材于楚汉相争,项羽率军队进驻鸿门,谋士范增计划在刘邦前来赴宴时杀之。壁画展现了这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表现平静,却暗藏杀机。据《史记》记载:“其貌如妇人女子”、其中手持长干、怒目而视的范增,最左为杀气腾腾、跃跃欲刺的项庄。两人在炉子前烤肉,其后悬挂有牛头和羊肉。背景起伏的山峦,以寥寥数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地点。壁画以线造型。墨线勾勒,表现人物大的动态和神情,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有声有色。《鸿门宴》是楚汉相争两军斗智斗勇的新闻描写和历史回顾。
《二桃杀三士》取材于《晏子春秋》,壁画原有8人,齐景公朝有三勇士,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人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宠爱,但他们恃功自傲。蔑视身材矮小的名相晏婴。晏婴就此进谏,云:三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齐景公听信了他的谗言。于是齐相晏婴设下以“计功而食桃”之计。《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反映出晏婴善于把握三武士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达到了诛杀异己的政治目的。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反映出画工对此题材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汉代壁画的教化功能。这一类题材还有:“孔子拜访老子”“赵氏孤儿”等。艺术作品创作的灵感和其精神价值都来自艺术家的生活,作品折射出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技艺修养,更是生命历程的痕迹,生命历程带给了艺术家无限的生命体验,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精神价值。烧沟西汉6l号墓中的《二桃杀三士》画家采用了虚实结合、繁简相依的艺术手法,对人物形象采用概括、简略、夸张的处理手法,对于人物的动态进行了特别设计。公孙接伸手拿桃,古冶子则表现出厉声喝道的陈述状况。而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又急又气认为自己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了羞辱,竟挥剑自刎,壁画描写田开疆两手握剑、怒目斜视准备自刎的情节。晏婴站立左边,线条多用直线,而三武士多用拉满弓的弧线条,表现出一种张力。对于三武士眼睛的刻画。以眼睛和眉毛上扬的手法突出表现人物视力顾盼传情的效果,眼睛鼓起表现出他们的武士性格。公孙接、古冶子与田开疆拉开距离,使画面疏密相间。这是汉代壁画在人物刻画中的成功之作。人物造型在眼睛上的精细刻画起到了传神达意的重要效果。这似乎笨拙,但却朴实、粗犷而富有气势,画面更具有诗的浪漫风味。
传统的儒家文化崇尚礼教,讲求文治。汉武帝时,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礼乐教化,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然感应”,也是君权神授的政治学说在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二桃杀三士》正是儒家文化崇尚礼教在壁画中的新闻传播。
东汉时期反映庄园生活内容的壁画,
车马出行是汉代社会贵族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同时车马作为一种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理所应当出现在当时因厚葬风俗而流行发展起来的汉墓壁画中。其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生前地位的显赫、尊贵。
洛阳偃师杏园东汉壁画墓。出土于洛阳偃师以西的杏园村南边。该墓南北方向,由墓道、墓门、前道路、前堂、后道、后室六部分组成。全长35米,最宽处8米。
前堂为横列式。东西长8米,南北宽3.65米,高4.14米。其南、西、北三壁的上部均彩绘车马出行图。画面长达12米,宽0.6米。这幅图气势宏伟,共计描绘出9乘安车、70多个人物、50余匹马。最前为徒步而行、手擎旌旄的两列队伍。接着是8名左右雁行的骑吏,马后有一步卒护卫着一乘带伞盖的安车,车上坐两人,御手居左。再后为6名骑吏和一名步卒引导着第二乘安车。第三乘安车之前有骑吏9名,伍伯两名。第四乘系墓主人安车,前后骑吏12名,车前伍伯6名。此车尺寸较大,四维车幡,彩饰盖斗,装点华丽。其后又有5乘安车,10名单骑,车上乘员当为墓主人的属吏或从眷。场面壮观,队伍浩浩荡荡。
车马出行图展现了墓主人威风显赫的出行场面。也显示了墓主人荣耀的社会地位。这也向后人证明白己生前的风光,同样也给予了死者希望能够死后依
然享有同样的待遇。在绘画艺术上,此图继承了先秦的绘画传统。以线造型,线条流畅,技法娴熟,构图完美。人物、鞍马造型准确、生动。手法写实,在衣服处理上有大笔涂写一挥而就的写意画法出现。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洛阳偃师杏园东汉壁画是汉墓壁画中的佳作,它代表了中原地区汉代壁画的较高水平。
洛阳朱村东汉曹魏壁画墓。南壁中下部彩绘一幅长卷式车马出行图,墓室北壁的西边绘一幅墓主人宴饮图,壁画上部绘一紫色幔帐,墓主夫妇端坐于帐下榻床上,男主人居左,女主人居右。他们面前榻床上并列置一大一小两张长几,大几上摆放盛满食物的12个钵形食器,小几上有圆柱形带纽器,一圆形带盖器。大几前方地上置一三足圆案。上有一比较大的圆形食器。内放一把盛食器。在男墓主左侧榻床下并立二男仆,一仆右手执一麈尾。在女墓主右侧榻床下并立二侍女。整幅画面描写了男女主人宴饮即将开始的场面。
反映东汉地主庄园生活的壁画,以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是目前发现的壁画分布面积最大、榜题数量最多、构图形式最为复杂的一座汉代壁画墓。墓内壁画标志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仕官经历,豪华的社交场面。远在塞外的这座壁画墓在观念上与中原地区同期壁画基本一致。但是,壁画的复杂程度,壁画的场面和气势都超过了中原地区同时期的几座大型壁画墓。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没有那么规整、严谨,突破了中原地区壁画墓相互因袭的某种范式,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意识。尤其是车马出行图,画面布局安排主次分明、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极其自然真实。描写非常细致工整,车队前的仆吏用粗笔浓墨勾勒,略施渲染。画面造型简洁准确、人物形象生动。
东汉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激烈进行。大批农民失掉土地,沦为农奴或流民。由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官吏贪残,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人民负担沉重,苦难日深。加上因多次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造成了“人弃农桑,疲苦徭役”,“兵役连年,死亡流离”的恶果,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豪门贵族生活更加奢侈。史称“永元中……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越侈”(《后汉书·张》)上的画面反映了洛阳豪门贵族“连年列骑,二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的豪华生活。车马出行图和宴饮图正是豪强贵族奢侈腐败的新闻披露。
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的《宴饮六博图》,描写汉人下棋游戏的场面。围棋古代又称“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弈,围棋也。”传说围棋起源很早,东周时期,围棋已相当流行,《左传》襄公二十丘年有云:“弈者举棋不定,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说明当时围棋已很普遍。东汉时期,我国还出现了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一类最早的围棋专著。汉人之所以习尚围棋。是把围棋当做“三尺之局”的模型战争。桓谭《新论》说:“世有围棋之戏,或言兵法之类也。”在汉代400多年间。不少军事家十分爱好围棋,如汉初刘邦。汉末曹操、孙权、陆逊等人。汉代的十七道围棋虽不如南北朝时期定型了的十九道围棋完美,但它为我国传统围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于“六博”,曹植在他的《仙人篇》中有“仙人揽六箸,对博大山隅”的诗句,有人认为,他说的“六箸”,就是“六博”,是一种类似象棋的棋类游戏。“六箸”、“六博”正是现今象棋和围棋游戏与比赛的媒体现场直播。
汉代壁画中大量的新闻描写,是汉代社会不同生活内容的真实反映。西汉壁画浪漫神秘,东汉反映私人庄园生活内容题材的美术作品大量出现。这些由祭祀活动、政治活动中游离出来的私人内容题材,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题材。无论其造型构图和墨色都体现着中华本土的风格和特色。汉代后期的绘画,已从早期粗犷浪漫的风格演变成严谨、概括、简练传神的写实风格。其艺术成就对魏晋南北朝的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代壁画记录了汉代人的精神面貌、思想追求、道德观念。它以图片的形式真实反映了汉代社会贵族生活的丰富内容。它与今天的绘画展览、摄影展览、新闻发布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新闻描写与传播功能,今天它依然神秘、深邃、生动,弥漫着汉代人们的爱与迷惘、幽思与期盼。(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编号:SKL-2009-2290)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