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76)
承蒙傅如良教授抬爱,将其《转型时期农民公平问题研究》一书赠我。由于他所讨论的问题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故此我二天之内便读完了这本20余万字的著述。自然,这样快捷的阅读肯定有其不足之处,即很可能失却对阅读对象的准确识读和深刻领悟,但由于该书内容翔实、特点鲜明,因此读过之后自忖多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作者的成功之处,而且觉得不谈点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对友人赠书的一种辜负。
对如良同志的这部著作怎么看?俗语“看书看皮,读报读题”。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看看它的书皮,看看印在封面上的“转型时期农民公民问题研究”这一标题,就可知道,至少在对学术对象的选择和学术取向的确定上,作者的做法是堪值肯定和赞詡的。这一点若借用刘再复先生当年为杨春时之《系统美学》所作序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他“钳住了一个极有学术价值的课题”。
前几年,有学者在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中与社会实际渐行渐远的的那种倾向时,曾谓之“问题淡出、学理凸显”,并认为这不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行为。的确,学术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直面社会、服务民生。一个人的学问做得再好,但如果于国家无补,于百姓无益,那是很难说有什么意思的。须知马克思早就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就是白居易亦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因此,当如良同志将农民的公平问题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首先便表明,他具有在不少学者那里已缺失得可以了的问题意识,具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学术良知,而这一点对于学术活动的有否意义以及能否成功无疑是至为重要的。当然,这样做在他是有着不同于一般学者的原因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在半饥饿状态中度过,农村穷、农民苦、农业难,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毕业后虽然执教高校,身居省城,但“一直没有中断与农村的联系”,“每次回家乡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三农问题’”,这些都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不感佩他在学术活动上的自觉意识。因为通过书中的相关表述,人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之所以要将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的探讨对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由长期的理性思考,他深刻地认识到,“农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主体,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基石。正确处理好农民的公平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更何况时值今日,由于“未能平等分享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水平低,积极性受挫,弱势程度加重”,等等,农民公平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的焦点问题。正是因此,如良同志将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便不仅仅是基于一种朴素的感情,而是还出于对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践行。尽管对他来说,哲学是本业,思辨是专长,由是进行纯学术的研究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他深深知道,理论研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因此,深入研究农民怎样才能充分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摆脱贫困这一和谐社会构建中最为棘手而又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便成为了他的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选择,成为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标。这样做,不仅使得他在至今仍有很大影响的经院哲学面前表现出了自己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良好学风,而且为自己创造了至为可贵的参与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利条件。本也是,如果在学术研究中对现实问题不进行不可或缺的总结、提炼,不是一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理论又由何生长呢?莫非学问真能仅仅依照已有的概念和范畴,而毫不需要实证研究就能推导出来?
不过,如良同志的这部著作使我有所感佩的却并不仅止于此,而是还在于他在对农民问题进行研究时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这就是公平。众所周知,值此农民问题已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焦点的今天,不少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方位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尽管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但于后来者却又无形中构成了一种困难,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如欲像前者那样做出一番成绩,就得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即找到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方位,或者说找到一个新的、有异于他人的学术切入点。那么,如良同志找到了吗?应当说,回答是肯定的。而这就是他经由对大量资料的查阅,发现“从公平的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农民问题的比较少”,恰恰农民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一直难称公平。正是基于此,即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主体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与市场经济公平原则的要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居民的待遇等相比,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因此,如良同志便“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起了这一问题,以此不仅使得农民问题的研究得能翻出新意,而且使得美国学者李德当年发出的“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不是发现了什么新的材料,而是用新的方法处理旧有的材料”的感慨的合理性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当然,就公平这一概念本身而言,仍是很抽象的,以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弄得不好还是会失之空泛。只是人们同时又应看到,这较之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等的方位来探讨农民问题,还是具体了许多;而且惟其仍较笼统,如良同志便在怎样立足于这一方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如良同志对公平视角研究的重要意义就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说明,以此为自己的著书立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由于在以往很少有人以公平为视角来系统地研究农民问题,因此,如欲使这种做法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这样做的依据。尽管可以引述的资料确乎很少,但如良同志还是通过自己的探研,较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而这就是他所意识到并明确指出的,公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人们乐意接受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是“维系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所谓追求价值目标、解决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安定团结,等等,都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既然如此,人们在研究农民问题时,就应当以此为尺度,对他们在这方面的状况及其原因给予必要的评估和说明,从而使得自己为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所提出的各种办法具有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当然,对公平于农民的意义,以及它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重要性,如良同志的认识并不仅止于此,而是还看到,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具体映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等等。至于他之所以持具这些观点,是因为他坚持认为,自己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最大的客观实际。实际上,也正是因此,即由于从一开始就将眼光投放在当代中国农民的身上,他方才将“转型期”作为了自己研究的时间坐标,才有了对“商品生产者独立平等”、“等价交换”、“机会公平”、“法制公平”等唯市场经济社会才有的诸多公平原则的深刻论述,以此使得公平作为农民问题研究的一个视角的合理性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又比如,如良同志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的正视和分析,使得这一群体尚未得到社会公平对待的事实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阐释,由是使得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原因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迄今为止,说农民没能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当不会有什么人持具不同的意见了,但农民究竟在哪些方面没能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却并非所有人都能道说其详。正是基于此,尤其是它是最能说明农民问题严重性的所在,如良同志的著述便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这一问题。在这里,尤应指出的是,他并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随便罗列几条,简单敷陈了事,而是从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当中,至于市场经济的要义则是所有的行为主体都应平等地生产和交换这一点出发,将“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公民基本的政治法律地位”和“基本的国民待遇”作为考察农民公平问题的尺度,以此使得农民地位的低下、待遇的不公等问题获得了一个能够得到充分观察和透辟说明的孔道。这里就以“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为例:无数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群体和个人的地位和待遇都主要和首先取决于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能否与他人处于平等的位置。如果他在生产上自主、交换中平等、流动中自由,则他的存在和发展就堪称正常;反之,则大成问题,甚至会边缘化。正是因此,即由于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由是否获得商品生产者的平等地位可以得出对任一社会群体和个人在公平问题上的基本状况的准确评价,如良同志便将此作为了自己观察农民问题的一个窗口。这样做,不仅使得农民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和揭示,而且使公平作为一个视角被细化、具体化,最终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再比如,如良同志对如何解决农民的公平问题提出了诸多具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使自己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极大地落到了实处。
不知其他人怎样评价一本以现实问题为探讨对象的社会科学著作,但在我看来,对所讨论的问题能否和如何“开药方”应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试观以往不少这方面的著述(最突出者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之说)之所以能在学术史乃至文明史上留下一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不仅关注和探讨了各种关系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办法。自然,就怎样才能解决农民公平问题这一点而言,谁也不能断言如良同志有关“消除不公平的主要途径”的言说就是不刊之论,一点都不需要商榷,但无论如何,他的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是直面社会、服务民生的具体体现。更何况他所开出的“药方”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理念”,等等,无一不来自社会实践,是对既有经验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这里仅以他着重论述的“树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理念”这一条来说:事实早已证明,农民之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不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行为主体展开竞争,也就是说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整场比赛。至于再追究一下这种局面长期存在的原因,则又会发现,对于农民不能参与公平竞争的情况,不少人要么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要么是虽也曾言及一二,但不过是泛泛而论,并没有真正将此当一回事。正是因此,如良同志所提出的全体国民都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的主张,无疑是极具针对性的。正是经由他的论述,读者得能知道,如果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则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为人们所知晓,各种解决问题的举措就不会出台,而所谓公平在农民那里就永远会是一句空话,一个眩人眼目的气泡。
关于如良同志著作的特点和成功之处,我们还可举出许多,如他对作为著述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深刻领悟,对西方公平理论的合理借鉴,对导致不公平的主要根源的深入挖掘,等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充分证明,在如何以公平为视角来解读当代中国农民的处境及为其寻找出路的问题上,如良同志的意向是明确的,方法是适宜的,成效亦是显著的。他以自己的成果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学术研究都应直面问题,不断创新。只有如此,才是一种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才能真正为学术的繁荣、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