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勇奇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呢?本文就提问的针对性、深度、层次和梯度、探究性,以及提问的时机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当今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中,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对课堂提问给以重视,都在追求课堂提问艺术的完美。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应有针对性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
三、多重提问应具有层次和梯度
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以《变色龙》为例,教师都清楚作者把讽刺揭露的矛头直指当时沙俄黑暗反动统治。但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孤立的人物分析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一点,而直接由教师指出又显得勉强。为此,我在学生讨论完人物性格特点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依次提出:
1.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讨论,你认为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哪些?(善变)
2.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变得快——瞬息间对狗的态度变了五次;变得蠢——理由荒唐)
3.他虽然"善变",但由哪一点始终未变?(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未变)
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警官既不变又善变的呢?(将军的权势)
通过以上步步深入的提问,逐步明白了小说讽刺的锋芒并不仅仅是指向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而且还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沙皇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积极思考,呈阶梯式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四、提问应具有探究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创造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探究性行为。比如,《社戏》中“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是渔火”,“料想”已是肯定,“也许”却是不肯定的假设。为什么两个词要放在一起?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在教《杨修之死》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曹操是忌才而杀杨修的话,那么为什么又重用杨修任主簿一职呢?”希望学生能认真探究,而并非一定要得出所谓的正确结论。又如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论争等,用提问去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问应把握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
笔者在教《惠崇<春江晚景>》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巧妙的提问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们也许可以用一个等式为此文作结:
提问艺术=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