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需要两条腿走路

2009-04-03 01:18廖守东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9年1期
关键词:项羽文言文言文

廖守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奔腾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庸置疑,古典文学或者说文言文便是这条宽广清澈明亮江河的源头。

换言之,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语文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因而,文言文教学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孕育学生民族品性的任务。

1矫枉过正现行文盲文教学的误区

客观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言文教学都没有摆正航向,上个世纪末,文言文教学只是对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原本声情并茂的文章变成了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课堂沉闷,教学走入了死胡同。正如钱梦龙先生在1997年撰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的“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不容否认,这种只见“言”而无视“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和活力。无异于买椟还珠。于是在许多权威人士的呼吁下,这种荒谬的行为得到了矫正。

重视“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现实中又明显地存在着有“文”而无“言”的倾向。语文教师的悲哀就在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以致于矫枉过正,丢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意味着从一个困惑走向另一个困惑,永远只会在教学的泥潭中挣扎。

2返璞归真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时间的跨度,古今语言的差异,决定了文言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顺利完成对文言文表层意义的解读,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积累文言语法知识。没有相应的文言知识储备,何以奢谈文学鉴赏?只有切实地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文学作品的缺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那种只见“文”不见“言”的做法虽不能说是本末倒置,至少可以说是缘木求鱼。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每一篇文言文都需要逐字逐句地串讲呢?当然不是,对于不同难度的文章,教者应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文章,应让学生自学后自行疏通文意,然后运用精讲与精练相结合的手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如教《阿房宫赋》第二段时,我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辇来于秦”中的“辇”,“燕赵之收藏”中的“收藏”,“韩魏之经营”中的“经营”,“齐楚之精英”中的“精英”,“鼎”和“玉”等词的用法,透过这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学生们看到了真实的历史:秦始皇剽掠了天下的百姓,集中了天下的财富,挥金如土,极尽享乐。荒淫无耻。教《琵琶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暂”和“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的意义的把握,了解了琵琶妇女年老色衰,被逐出往日的欢乐后的苍凉、落寞和辛酸。

3提升品位现行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义的表层理解上,那么让学生传承文化便成为一纸空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失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行语文教学的流弊——没有建立多重对话,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思想肤浅、僵化,性情受到压抑,灵性泯灭。语文教学包括文言文教学只有注重个性化阅读,在多重对话中为学生营造发展思维,张扬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造,才能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生与文本对话。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才能正确解读文本,并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种“见仁见智”的赏析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基础上的自主创造。如: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鸿门宴是刘邦、项羽的首次交锋。这险象环生的一幕为我们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让我们洞察了优劣成败转变的原因,即处于劣势的刘邦终于登上帝王的宝座,而处于劣势的项羽走上了穷途末路,请以课本为依据,作简要分析。”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刘邦取胜是因为办事坚决果断,遇事勇敢又能屈能伸,工于心计,狡诈多端;而项羽的命运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自矜功伐,目光短视,有妇人之仁的项羽在问鼎中原的角逐中必然会一败涂地。有人认为在价值取向混乱的年代,社会是罪恶的温床,残忍狡诈必然会挫败宽厚仁慈,因而从某个角度看,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折射出时代的畸形与变态。学生正是在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蕴涵于其间的民族精神,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趣味,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味。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生活体验的深与浅、认知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教师与学生视界的分歧,虽然有人说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分,但我认为文学是既关乎“情”又关乎“理”的艺术科学,既有对错之分,更有高下之分。因而,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创建师生对话的空间,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以文本为桥梁,达到师生间视界的融合。例如:教《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在这场血腥案件中,郑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貌似仁慈实际上是故意助长了罪恶,客观上甚至于主观上将弟弟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大臣的多次提醒,郑伯置之不理便是最好的见证,如果郑伯及时地给共叔段一点压力甚至于一点教训,实际上是给了共叔段悬崖勒马的机会。学生与学生对话。对话型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合作,重视学生间的对话权。一位睿智的大师说:“两个人手中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同龄人的思想交锋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如《鸿门宴》一文中对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估,学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亵渎了英雄的美称;有的同学则认为项羽膂力过人,所向披靡,善良痴情,是能用美好的人性对抗名利的真英雄,又如对于陶渊明是否应该归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中的“梦”有何含义学生们也是莫衷一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擦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意文言文的个性,又要注意文学作品文质兼美的共性,以扫除文字障碍为桥梁,披文人情,实行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遥远!

猜你喜欢
项羽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