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岩 戴鸿丽
〔摘 要〕经过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努力,支持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已初步构建成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不足。辽宁现有的中小企业政策实施及服务配给的资源紧张;政策实施主体的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政策表达原则性意见的多,细化至可操作性的少;政策制定和服务体系构建缺乏优化意识。这些问题成为辽宁中小企业诞生率高、成活率低的众多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措施有:明确政府在服务中小企业中的定位,扭转区域文化中企业家精神匮乏的局面,充分发挥工商联等政企双重代理机构的作用,优化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政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09)02-0036-07
辽宁目前正处于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改革、转变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战略、安置富余劳动力的关键时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较之大企业更倚重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当企业生存环境恶化时,最先陷入困境的往往就是中小企业。因此,如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搭建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就成为学界及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辽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现状
所谓体系是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并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完整的大系统。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理解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而形成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地方政府,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是在国家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框架之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与运行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既可以被看作参与构成国家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重要部件,又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观察对象。
(一) 辽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
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由政府职能部门发布。中小企业所需的服务则由政企双重代理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
1.政府职能部门
负责制定中小企业的政策的省级相关职能部门如图1所示。各地市政府机关根据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贯彻和落实,政策信息的传递方向为由上至下,中小企业相关政策落实的资源由政府财政承担。
2.政企双重代理机构
中小企业的政企双重代理机构由省工商联、省及各地市的科联、各行业协会等组织构成,工商联及行业协会通过定期组织会员参与联谊、评比、培训等活动,促进企业信息传递,加强企业与政府各级部门的沟通,满足企业成员参与社会性事务的要求。
3.社会化服务机构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信用评级、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社会化服务机构。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商品交易不发达,这些机构的功能长期内化于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中小企业的兴旺和发达,大量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盈利性机构纷纷成立,共同构成了细致而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络。
从总体上来看,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制定机构和社会化服务机构逐步健全,随着这些机构的职能陆续启动,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已经初步成形(见图2)。
(二)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运行效果
因为政策倾斜与提供共享服务可以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外部性显著,因此,政策和服务体系具有公共品属性。增加公共品的供给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现实的数据也对这种论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来自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统计信息处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辽宁经济中所占的份量与日俱增,到2005年底,辽宁省中小企业有170.8万户,从业人员达到了900万人,24人中就有一个“老板”[1]。这对于计划经济年代,以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居于区域经济主导地位的辽宁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中小企业数量增长快,“成活率”却低。数据显示,从2005年底到2006年10月份,全省新增注册中小企业有15万户,但已有10万户中小企业被注销了。按照这个比例测算,有2/3的企业没有生存下来[1]。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政策和服务条件只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行业特征和宏观经济等因素均会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中小企业的低成活率至少说明,现有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还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二、 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近年来进步很快,但与中小企业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和国内民营经济繁荣的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辽宁中小企业政策服务体系的发展仍然滞后。这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意识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实施和服务配给的资源紧张
经济发达国家不但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且中小企业也十分发达,这说明市场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最适宜的土壤。不同规模的企业错落分布,正如一片森林,但森林也分种类。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分布如同热带丛林,形成高低错落、共生共荣的原生态环境;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却是人工林,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同人工设定的景致,较易修改成人们期望的形状,但一旦离开了精心维护,疏于管理,就会失去生机。转轨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人工环境向原生态环境的逐步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相关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的设定就如同两种环境间的温度、湿度的供给,提供时一是要求环境的变化不致使其中的生物因骤变而大量枯死,二是要有利于新生幼苗的生长。由人工环境向原生态环境的转变需要支付改造成本,计划经济的痕迹越重,改造成本越高。辽宁国有企业转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安置都需要大量的费用支出。单就国有企业人员转岗安置任务来看,如表1所示,2006年辽宁省国有经济单位人数比1994年减少了377.5万人。同期,浙江、广东、山东只分别减少了116.6万人、209.8万人、176.6万人。政府的工作不仅只中小企业发展一项,其他任务的紧迫性可能会挤占固定数额的政府支出,能够用于中小企业政策落实的资源就会相对紧张。オ
(二)政策实施主体的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辽宁省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大企业和大集团公司的发展,以GDP作为政府业绩考核的行政体制将政府工作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身上。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政府习惯于对其进行指令性的管理而不是服务。因为路径依赖,这种意识难以短时间内转变。近些年来,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任务重,下岗安置工作压力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政府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陆续出台了大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总体来说传达和宣传中央政策精神的比重大。辽宁省出台的中小企业政策多数是中央政策的落实与推行,缺乏针对省情的独立的中小企业政策创新。总体来说,政策实施主体的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
(三)政策表达原则性意见的多,细化至可操作性的少
从2004年辽宁省中小企业厅成立以来,辽宁省颁布了大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遍及企业权益维护、中小企业融资、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某些政策和服务项目名称非常吸引人,但实际运行时,中小企业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帮助。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特点的原因,因为要兼顾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数量多,政府目前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服务内容受资源和能力所限,只有较少数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帮助。例如,辽宁省虽有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培训和辅导的政策,但因为辽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海外会展中心正在筹建中,大型的普惠制的中小企业培训无法展开,只能为数量有限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过程中,省政府颁布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操作方案》虽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但由于辽宁省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尚未完善,要使之切实可行还需要假以时日。相应的贷款和担保也只能惠及由市、县推荐上来的中小企业,为数众多与政府没有密切往来的中小企业无法受益。以上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政策实施及服务开展的实效性。
(四)政策和服务体系构建缺乏优化意识
政策和服务体系运行是否有效,不仅仅取决于中小企业相关政策颁布和服务机构设置的数量,还需要考察政策和服务体系运行的效果。如果按管理层级来区分国家、省及地市级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那么辽宁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看作是国家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从政策信息上传下达的效能层面来看,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将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相关的政策信息有效地向下传递,省级子系统与国家总系统的协调程度较高。相比较而言,在省级子系统的内部,由于系统的各部件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沟通和由下至上的信息反馈,地市级子系统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另外,从局部上来看,有些组织机构如各地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由于初建,功能定位不准;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完全实现公开、公平的竞争,服务内容趋同,服务管理粗放的问题尚没有完全改变,直接影响到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质量。因此,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及服务体系的完善不应只满足于组织机构的设置,而需要从健全组织功能和优化系统衔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完善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的系统思考
中小企业的繁荣是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国策与辽宁“五点一线”的战略布局为辽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目前,辽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基本完备,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亟需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的软件与之相配合。
(一)政府在辽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定位
尽管中小企业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学所构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因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受利润最大化驱使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可能会牺牲社会利益。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之间寻找令人满意的契合点。政府需要适时地介入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活动介入的内容包括:一般市场条件的创立与维护、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规制,调控的途径有经济途径、法律途径和行政途径[2]。对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繁荣区域经济的工作目标,政府在辽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定位应是:1.中小企业权益的保护者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权益维护的立法工作已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小企业促进法》、《物权法》、《反垄断法》的相继出台,构建了中小企业产权维护较为完整的法律框架。但产权保护只有立法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严肃地执法,如果不能严肃执法,再好的法律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这一点上,基层的政府与执法机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产权保护的效果。辽宁计划经济运行的时间长,转轨时期“强政府”、“弱市场”的格局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还将长期存在,即使是在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层面有了较为完善的安排,“官本位”的区域文化也会在非正式制度(行政作风)层面不时发生制肘的作用。在诸如“国有财产”与“私有财产”间关系处理方面带有强烈的所有制偏好。但勿庸置疑的是,法律与政策的反复强化与相应职能部门的设置,有助于淡化和消除“官本位”惯性思维的痕迹,从而在执法与政策落实的环节真正有助于中小企业产权的维护。
2.公平市场环境的缔造者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平市场环境意味着企业间的竞争条件不因所有制差异、企业规模差异、地区间差异而有所不同。政府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本地企业还是异地企业均能一视同仁。单个企业无力扭转企业竞争中的不平等,因此,政府作为公平市场的竞争环境的缔造者需要加强对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行为予以严惩;消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执法、征税、发放市场准入许可等方面的歧视性行政行为。另外,公平市场的理解范围需要与时俱进,加以扩展,即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都要与其他国家企业一样享有平等竞争的权利。中小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不能不加强对海外市场投资风险的合理估计,特别是加强对出口国非关税壁垒的研究,并在本国市场中给予贸易合作伙伴国中小企业同等妥当的及时回应,争取我省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与其他地区企业平等竞争的权利。
3.公共品的提供者
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质,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前者最常见的是基础设施,后者则是指包括法律、政策在内的规则与秩序。公共品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增进社会福利,但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生产。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授权供给的方式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正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政府如果受限于人员、场地的不足,可以以服务外包的方式授权盈利性机构来提供,但政府保留监管的权力。
政府在发挥上述职能的过程中应努力纠正其“缺位”与“越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的环境比政策和服务的内容更重要。前者是中小企业持久发展的“根本解”,后者是“症状解”。专注于政策与服务内容而忽略政策与服务环境是“舍本逐末”[3]。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旧的体制坚冰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构建任务尚未完成,旧的体制惯性还在人们的思想层面及组织文化中大量存在着。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不例外,政府对企业行为的干预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初步构建工作容易,而使其运作顺畅却十分困难。要使这项工作事半而功倍不仅仅需要综观全局、统筹安排的科学思想,还需要掌握因地制宜、变通创新的管理艺术。政府在“有所为”的基础上还要慎思“有所不为”。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不妨碍企业“自生能力”的培养,不影响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形成,同时尽可能将中小企业生产可能带来的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行为加以规制,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全面清理和修正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制度创新不仅仅要在“加”上下功夫,同时也需要在“减”的方面做足文章。“减”不仅可以消除思想障碍,纠正政府职能“越位”问题,还可以减少工作责任推诿,缩短审批时滞。将“减”与“加”配合得恰到好处可以同时节约政府和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办公效率。其次,要实现扶持、鼓励与监管、规范的并重。一是把握重点扶持与鼓励的度,不能因过度扶持和鼓励人为制造新的不平等。因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如果不能实现“普惠”,使中小企业利益均沾,则重点扶持会影响企业公平竞争的秩序,引致新的设租与寻租,出现政府的“越位”。二是不能忽略信息传播、政务公开、产权保护的服务,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与节能减排方面的监管,形成政府行为的“缺位”。建议在中小服务机构或相关政府部门设置免费政策查询服务台或电子查询机,方便于中小企业便利地获取政府的最新政策规定和市场、技术等信息。中小企业享受这些免费服务的前提是提供企业的基本信息和接受最新的法律法规宣传。这种安排提高了中小企业对政府的信赖度,加强了其知法、守法的意识;这种服务便于政府或指定的服务机构了解企业的动态,通过定期整理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信息,据此明确下一步开展工作的努力方向。
(二)扭转区域文化中企业家精神匮乏的局面
企业家是对资源进行整合而为社会创造新财富的人。辽宁省曾经是计划经济年代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最高的省份,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多,计划经济年代所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导致了企业家精神的匮乏。辽宁的人力、技术资源十分丰富,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原因主要是区域文化中创业精神的匮乏。从企业和职工角度讲,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信赖并依靠政府,讲奉献,不计较个人经济利益得失等思维深入人心。这种思维方式和企业组织文化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利于“全国一盘棋”的经济规划与统筹安排,但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却成为阻滞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企业和职工服从意识强的同时也会带来创新意识弱,风险承担心理素质差;讲奉献的同时也出现耻于言利,羞于创业。区域文化中“崇商”、“尊商”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官本位”的意识仍然十分浓重。这种区域文化中难以孕育能够勇于承担风险、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外来的企业家在这种氛围下,其才能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制约。
因此,构建辽宁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于打破旧的思想桎梏,更新政府部门及全社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观念。首先,在政府部门的层面,应该注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突出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理念,在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内容中设置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项目数量及服务效果等指标。其次,发动中小企业管理与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中小企业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而献计献策,在基层组织中发现有好的经验就积极推广。例如,大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创新性地提出了行政审批“超时默许制”试行办法,即明文规定各项事务的行政审批时限,超出此时限可被认为是默许,以保证市民与企业不必为行政时滞担负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这项新政策显然有助于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值得在全省推广。再次,注意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与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政府优先资助与中小企业联合进行的科研立项。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弘扬创业光荣的思想,鼓励下岗职工和毕业学生克服困难,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多做贡献。最后,充分发挥工商联合会、行业协会在中小企业界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与企业家间的信息沟通,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中充分享有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同等的参与机会和话语权。只有企业家真正得到社会的尊崇,才能引导人们充分释放创业的激情,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充分发挥工商联合会及行业协会的“双重代理”作用
基于对工商联组织的信任,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主将工商联视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辽宁省工商联2003年5月所做的一个调查表明,45%左右的被调查企业希望工商联为他们争取获得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得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获得政策性科技开发资金等;需要工商联提供各种专业性、技术性服务的企业较少,占30%左右,包括:帮助打官司、提供专门培训、调节企业间纠纷、帮助企业改制、提供管理、财务等咨询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提供有关证明等[4]。以上信息表明,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主的心目中,由于工商联与政府较深的历史渊源,该组织较之其他民间组织在政治问题及政策影响度方面具有更多话语权。中小企业主对工商联的信任实际上是源自对政府的信任,也正因为如此,工商联在配合大力发展适应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全国工商联合会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组建了中小企业委员会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同时,健全了自身的两会制度:执委会和代表大会。组织制度的完善可以更为充分地调动会内会外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较工商联合会相比,辽宁省的各行业协会的组织历史短,组织功能还有待完善。因为许多行业协会组织旧的体制刚刚打破,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行业协会功能还没有充分地得到发挥。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行业协会与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叠,行业协会的经费由行业主管部门支付,协会的会长往往由主管部门领导兼任。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有其合理性,因为国有企业占行业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体改革的不断推进,非国有企业数量剧增,行业协会成员不仅限于国有企业,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由主管部门组织行业协会不能充分代表全体会员企业的利益诉求,官办行业协会可能会因为忽视非国有企业组织成员的需求,从而缺乏代表性。行业协会的设立初衷——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繁荣发展的愿望就无法实现。因此,尽快淡化行业协会的“官办”色彩,还行业协会的本色应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将分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由业内企业共同制订行业生产或服务的规范,将企业行为由他律改为自律;同时由协会加强对会员的技术、信息服务,共同应对行业内出现的原料、定价及进出口配额等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中小企业共同利益的维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环境的建立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另外,也使政府从繁琐的企业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节约的资源更多地用于企业公共服务。
(四)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细化与深入
目前辽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与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做大量细化和深入的工作。这些工作有: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政策研究及评价体系
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构建其实质也是一项可计算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活动。政府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最优的经济或社会绩效显然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转轨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倡导的各项改革往往无前例可循,如何营造中小企业普适性的优质生存环境而不犯“拔苗助长”的重复性错误,这一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此,在改革中定期进行效果的检验及反思十分必要。目前,重庆市等地方政府开始进行政策评价等类似的有益尝试,但科学的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促进赢利性中介机构服务升级
政府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免费服务及咨询数量有限,并且提供的服务种类只能是普适性的,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用户需求导向的特色服务。中小企业跨越了初创期,其服务需求就会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只能通过市场来满足。目前,省内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法律、财会、评估、征信等服务机构数量逐渐增多,但服务项目趋同,同业竞争秩序混乱,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因此,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严格行业资质管理,通过行业协会设定服务标准与品级,在同一市场中拉开服务档次,奖优罚劣,促进服务机构不断进行服务升级。
3.强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与其他投入相比,信息化投入是一项边际效益递增的投资活动,使用的用户人数越多,现有用户的获益可能性越大。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省投入大量的资源,率先在全国开通中小企业的三级联网。但据《微型机与应用》杂志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所做的调查,辽宁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认知阶段、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认知阶段指没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即使有少数电脑也基本没发挥作用;起步阶段指有计算机的单机运用,主要分布在核心部门如财务部、销售部,但没有扩展到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初级阶段指有内部网络的初步运用,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均具有系统应用和工具软件应用。的企业占到了被调查企业的39%、17%和43%。这一调查结果与上海市仅有5%的中小企业没有实施信息化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辽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仅仅搭建基础性网络设施与服务平台并非终极目标,要吸引中小企业运用网络获得更多收益才是政府投入的初衷。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转变中小企业主的经营理念,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普及信息的基本常识,宣传信息化的益处,同时加强信息化技术人员培训,引导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化软件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艳娇.辽宁中小企业数量猛增 24人中就有一个“老板”[EB/OL].东北新闻网,http://liaoning.nen.com. cn/77970767572107264/20061110/2063211.shtml
[2] 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49.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114.
[4] 韩福国.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工商联:组织的双重代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45.
Policy and Service System to Sustain Small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 Xiu-yan1,DAI Hong-li2
(1.Investment Projec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2.Liaodong University,Dandong Liaoning 1180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all folks, the Policy and Service System for SMEs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has been established step by step.Comparing with well-developed area,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in the policy and service system in the Liaoning province.The resource for SMEs policy and service is scarce;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aff have strong administration sense but weak service sense; The Policy express more principle but less operability; Policy making and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ve no-optimization.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it is suggested that reform solutions should include giving the government correct position in the SMEs service; The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 sprits scarce in the area culture should be changed; Fully developing the function of Fed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other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double agent institutions; Optimizing the policy and service system for supporting SME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Es;Policy;Service system
(责任编辑:杨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