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整合: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拓展的着力点

2009-04-03 04:19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意识形态

叶 政

摘 要: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发挥着利益确认、利益引导及利益调控的功能。我国社会状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呈现一些新特点,利益整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课题。在正确把握社会利益结构新特点基础上,应从整合思想观念分歧、树立包容共生理念、疏导社会心理冲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上的功能。

关键词:利益整合;意识形态;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2-0050-04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期间,我国社会分化加快,利益格局不断变化,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利益整合成为我们党稳固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和引导社会

发展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整合功能,在利益整合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中的功能解析

社会整合是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利益整合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整合,有效的社会整合不仅能保持社会平稳发展,而且能激发强大的社会发展活力。一般说来,利益整合就是通过对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从而化解或缓和其中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形成有机社会利益共同体。

从某种意义说,利益整合就是在意识方面达到认识趋同。社会整合的程度高,即是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能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并作为社会行动的指导原则。只要存在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的信念、信仰的“社会共同意识”,那么在人们的行动中就能够产生共同的方向。“在分化出来的模式可能并且常常事实上造成了社会冲突的基础的地方,整合使一个社会卷入寻求一种新的和更一般的统一性的基础。这些统一性的头绪自然是存在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最高的控制论层序之中——尤其是存在于价值和规范之中。”[1]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情感激励和社会动员的作用,通过对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甚至是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的引导与统合,达到社会成员的认知趋合和心理认同,为人们提供统一的价值目标、社会理想和行为指南,因而可以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利益诉求较好地协调起来,把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成员聚合和动员起来。安东尼奥•葛兰西形象地把意识形态的这种功能称之为“社会水泥”:“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2]

具体来说,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益确认功能。即意识形态通过对社会主体利益需求的确认,引导人们正确认清自身的利益并为实现其根本利益奋斗。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利益推动生产和生活。任何理念如果太过高远,以致脱离了人们可预期的利益,必然会陷入窘境。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公众意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特别是“人民已经习惯于根据公民的经常化利益来评价政治”[3],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人民在决定是否接受某种意识形态时,总是看这种意识形态能否重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需求,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增加。意识形态通过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宣示,确认人们对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合理化,使个体或群体正当合理的利益需求具备存在的根据和条件。

(二)利益引导功能。即引导利益诉求、阐明利益关系,倡导正确的利益观。社会共同体或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自觉反映。意识形态通过对美好理想的描述和对共同利益目标的设定,阐明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激励人们投身于社会共同事业,使每个成员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国家、个体与共同体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方向,转化为统一行动。意识形态通过对思想观念的引导,使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与根本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利益调控功能。即规范利益行为,化解利益矛盾,使各种利益关系组成一个平衡、稳定和有序的系统。意识形态为社会成员提出了共同遵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能有效促成社会成员内在精神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和归属感,这必然影响人的外在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有序化和合法化,从而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消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行动。通过道德规范、价值评判、舆论导向、榜样示范等多种方式的积极调控,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使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舆情分析,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提供客观的社情民意依据,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发生,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利益结构呈现的新特点

利益是个涉及社会全体成员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全局性问题。无论国家和地方、部门、单位,还是群体、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社会利益结构呈现了一些新特点,整合多元利益、化解利益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关系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结构单一,除城乡工农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外,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呈均质状态,反映在价值判断和诉求上也呈一元化态势,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追求高度一致。经济体制的转轨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与市场化倾向,利益关系从统合走向分解,利益平均化的态势被逐步打破,个人追求合法利益的理念与行为得到认可,通过追求个人合法利益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与趋势,这为不同利益群体的产生创造了前提。市场化改革取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原有单一的利益结构,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各种利益差距逐渐扩大。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不同,影响其价值观的内容、结构和取向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的权利意识与政治诉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与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巩固执政基础、寻求意识形态整合中难以回避而又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利益矛盾的解决趋向复杂化。近些年来,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际利益同时,也切实感觉到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逐步增大,利益结构“失衡”和“断裂”现象不断加剧。这里所谓“失衡”,是指在社会中某个利益集团或阶层拥有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比例与其人口比例不相称、不协调。所谓“断裂”,是指社会中利益集团或阶层并存,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协调。我国目前的社会正处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三大失衡与断裂的状态中,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利益关系及利益矛盾的解决呈现复杂化趋势。“转型期社会矛盾波及范围大,影响人员多,社会影响广,涉及的主体利益差别甚至超过很多人的心理承受度,形成稳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转型期社会矛盾往往关系到某一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共同利益,涉及的范围和人员较为广泛。一件偶发的社会矛盾事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出现”交叉感染“,引发多起社会矛盾事件。”[5]特别是一些享受改革成果较少的弱势群体,如沉淀起“仇富”、“厌世”等消极思想,会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烈的抵触情绪,长期缺乏有效的机制反映和协调其利益诉求,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必将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的特点。一是矛盾的利益性突出。当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频繁和大量发生。经济利益的矛盾影响到不同利益群体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处置不当易产生对现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分歧。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一方面,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形成十分庞杂的矛盾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往往发端于经济领域,又有可能由经济利益冲突发展为思想政治冲突,由个别冲突发展为局部性、地区性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随着利益的分化与调整,矛盾个体在利益选择面前,往往会为共同的利益集聚起来,使社会个体矛盾演变为群体矛盾。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也由于利益的相关性,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形成社会矛盾群体化的心理基础。”[5]三是矛盾的对抗性具有潜在上升趋势。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一些与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相关联的敏感问题上,“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较大的抗争能量。”[5]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应变不当,容易形成强烈心理冲动和对立情绪,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三、在和谐社会多元利益协调中拓展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现实路径

面对社会利益结构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我们应积极拓展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和作用领域,协调和整合各种价值主张与思想意识,引导社会成员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

(一)整合思想观念分歧,以思想和谐引导利益关系和谐。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其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利益的多元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即是人们从不同的利益角度观察和分析复杂的社会存在,其结果必然造成人们思想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大为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整合的着力点应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把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与现实内容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准确把握社会成员的思想脉搏,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心理上“解压”。具体而言,一是确保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显现,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下,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才能为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二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要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及时、准确与权威的解答,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当前利益分化格局,从而澄清模糊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三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人格上得到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在一种平等的话语体系下交流沟通。这就要积极引导社会成员通过规范、合理的渠道和载体来实现利益表达与情绪宣泄,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思想环境。

(二)树立包容共生理念,促进不同利益诉求的有效整合。“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6]我国具有独特的政党制度,各群体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都通过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由执政党通过内部机制对各个部分的利益进行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求执政党有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不同利益、倾听不同的声音,在确保社会公正的前提下保持意识形态的弹性与张力,即能够容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体现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都在主流意识形态那里找到思想归属和价值认同。塞缪尔•亨廷顿说过:“如果政府制度只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只代表社会组织的利益,那么政府行为就只有局部的合法性,而不可能有普遍的合法性。”[7]人是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任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与其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程度和满足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各利益主体出于自身的现实利益和未来的利益预期,从不同角度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要求,通过意识形态建设整合其利益关系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每个人合法利益代表的普遍形式。当前,针对利益关系多元化的格局,主流意识形态要时刻关注民生,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诉求入手,作出明确的价值界定和道义评判。要使公平正义的理念贯穿于为解决利益整合问题而制定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之中,使崇尚公平、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真正落实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去。

(三)疏导社会心理冲突,培育和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中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二者相互联系。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不定型、不系统、自发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情绪、愿望、习惯、成见等。意识形态则是在社会心理中沉积提炼出来的理论形式,反过来引导社会心理定向与升华。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共同利益的认同,引发不同社会个体心理的自觉调整,把盲目的社会心理提升到理性层面,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利益实现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从而消除社会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变革和利益调整,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此起彼伏,反映在人心理上就易造成极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发诸如“仇富”、“厌世”、“恨世”等各种消极社会心理。在此情况下,培育和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尤为必要。具体而言,一是要培育和保持诚信友爱的社会心态。诚信友爱是形成和谐健康的经济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基础。诚信友爱的心态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互惠、和谐共赢。二是要培育和保持宽容大度的社会心态。只有保持宽容大度的心态,积极吸纳社会生活中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尊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而与他人和谐相处。三是要培育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社会心态。只有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实现自身利益目标的同时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凝聚起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共识。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必定要有一个由主流意识形态所确定的、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系统,“使人们出于一种道德感来遵守这些社会规则。”[8]没有社会公认的价值体系,也就没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人们就会依据各自的价值规则自行其是,社会就会易发冲突。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推进国家发展、维系社会团结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社会成员思想世界的现实关照,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整合,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筑和谐。为此,我们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共同体的集体信仰;要推进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用这种普适于国家各民族、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发展的力量;要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鼓舞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标杆,并内化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需求之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发展共识。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35.

[2]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5.

[3]杨 松.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学术界,200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靳江好,王郅强.当前社会矛盾呈现五大特征[J].瞭望,2007,(46).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6.

[8][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0.

责任编辑:何敬文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意识形态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