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曼靖
【摘 要】 新课程课堂理想的境界,可用一句话概括为: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这一境界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领会新课改理念,遵循相关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度;重交流,问题设置贵在有效;重达成,学生思维贵在有效这四个方面的努力,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激情的活力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活力课堂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可用一句话概括为: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课堂,即激发师生生命创造力的课堂,其特征是: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要达成却非易事。笔者在经过高一《经济生活》课程教学实践后,发现这门以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切身体验的课程,却给学生带来空讲、没兴趣学的感觉。在课堂上虽然各种探究活动频频“闪亮登台”,但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未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交流,未能达成有效的思维成果。通过一年的反思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交流、达成,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高一《经济生活》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课时内容,谈谈关于如何构建政治活力课堂的策略的思考。
一、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政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是催生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土壤。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若在政治课堂上,发现学生怯于交流,不愿交流,老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民主,是否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善于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在师生互动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应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因此本节课以“情景”为亮点,通过创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融入到活动中,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把课堂演绎成虚拟的家庭客厅、政府演讲厅和挑战的平台。事实证明:环境越和谐,亲和力越强,教学越有效。
二、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度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参与既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又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参与的广度是指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参与的深度是指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政治教学中强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浅层次的参与向积极主动的深层次的参与转变。
传统的政治教学也有学生的参与,但大多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板书学生抄笔记等被动式的参与活动,如这一课时,按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除了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和回答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等被动的参与外,几乎就无所作为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政治课教学形式中,“活动”是吸引学生参与的最好形式之一。因此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各个家庭中去调查,了解各家庭的收入是通过方式分配获得的,各分配方式的比重如何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到此为止,对学生参与的广度要求是达到了,但很难保证参与的深度。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的深度,启迪学生思维活动的实质性参与,在“按劳分配”概念的教学中,提出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根据对调查表初步统计,大部分的同学认为个体劳动者收入或私营企业中员工工资也是按劳分配,对吗?为什么?
问题2:同学张某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的爸爸、妈妈在不同国有企业,同样每天上班8小时,可收入有很大差距。你能解释其中的主要原因吗?
在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学生利用调查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资源,通过思考、判断、认同、解释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学生的参与状态深入了一步。这里参与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而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获取,而且参与了对社会的关注 ,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三、重交流,问题设置贵在有效
一堂课是否智慧闪烁,激情洋溢,充满生命活力,取决于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不仅要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要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更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要促进学生的交流,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时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问题设置要激发兴趣。交流的愿望源于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和话题,才会使学生有交流的热情。老师要善于挖掘政治知识本身的内涵去吸引学生,让教材资源与学生生活经验资源相结合,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在“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方式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对话模式。
同学王某通过电话采访一个体大户李某,有这样一段对话:
同学:李老板,我是一名高一学生,听说你的生意做得很好啊!我们开展一项调查,对您没有任何影响。我们想了解你的收入以及途径、方式,可以吗?
李老板:小同学,你不了解啊,现在有些人对我们个体户抱有偏见啊!说我们的收入是剥削收入。还有人认为,缩小收入过分悬殊就不应该保护个体户收入。
假如是你,你如何继续和李老板沟通?
在这种对话情景中设置问题,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解决对话中的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悟相关知识。
二是问题设置要贴近生活。课堂中学生的交流状态与他们对交流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交流热情。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来探讨新的知识点,使学生交流起来有话可说。如在各种分配方式的比较理解中,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来说说家庭成员的收入分配方式。家庭成员与学生关系显然是最密切,而他们的收入与学生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来谈谈他们收入的分配方式,就把政治知识生活化了,学生自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是问题设置要引向深入。问题是学生课堂交流的核心,交流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在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交流只是隔靴搔痒,不能深入问题实质时,就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启发,使交流深入问题实质。
如在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意义”时,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这时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使交流深入。
前福布斯富豪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陈金义,因倾所有家当打造乳化油项目而举债,2007年7月,被法院曝光。8月,副省长批示省经贸委,要求牵头对“金义乳化油”进行技术论证。经过论证,认为金义乳化油“可以替代市售0号柴油”、“可以指导生产”。该项目已获得“准生证”。
问题是:⑴陈金义的行为是否应该得到支持?为什么?
⑵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分组讨论,代表交流)
经过这样的剖析、启发引导,学生的交流就能很快深入到了问题的实质。
四、重达成,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构建活力课堂,要避免出现课堂轰轰烈烈,课后过眼云烟的现象出现,要求教师要关注是否达成知识目标,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有效性。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上的目标要求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政治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与成果。”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的达成状态,就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对照。
在讲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老师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了解按劳分配与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内容,但这只是达成了本节课的最低层次的即知识性目标。
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正确性。如为了达成对按劳分配方式的作用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两个同学在调查中,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到的两个观点:
观点1: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出现过分悬殊,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应实行平均分配。
观点2:目前,我国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应实行按需分配。
假如是你,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亮出自己的观点和展示思考的过程。
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发展性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树立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意识。发展性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为此,采用了下列的材料:
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交,土地是财富之母。
马克思: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中共十七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样通过材料分析讨论交流,在学生已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就可探究构建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性的认识,能较好地悟到国家分配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交流、达成,才能不断激发出政治课堂的生命活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存在课堂效率不高,因课时紧张,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知识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需要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选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 《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内部资料)》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