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民
摘要:当前困扰会计界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信息失真,同时,又有社会制度、宗教文化、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问题显得更加棘手。若仅将公司舞弊行为的发生责任归咎于注册会计师实在有失“客观公允”原则。只有将会计舞弊这种现象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南海公司”;“安然公司”;公司舞弊;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99-02
一、会计舞弊的广泛深刻性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资本市场危机是17世纪30年代的“郁金香”事件,1721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对市场投机行为和公司丑闻做了最好的注解。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又发生了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件,诸如,山登公司、阳光电器、废品管理、朗讯科技等。2001年11月,美国能源安然公司的问题暴露,这一丑闻随后被界内称为“安然事件”。随后美国的上市公司又接连爆发了一连串极具震撼力的公司丑闻:世界通信、时代华纳、默克制药、英克隆、阿德尔菲娅及施乐等舞弊事件。就连微软、思科、波音以及通用电器之类的大牌跨国公司也不放过这个机会,来凑凑热闹。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也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的公司丑闻,从“老三案”——深圳原野事件、北京长城机电事件及海南中水国际事件到“新三案”——琼民源案件、红光股份案件以及东方锅炉案件,还有近几年发生的“银广夏”、“麦克特”、“郑佰文”、“东方电子”、“黎明股份”、“纵横国际”、“蓝田股份”、“渝钛白”、“通化金马”以及“海王生物”等一系列事件。
不难发现,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内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不管存续历史达百年的企业还是刚刚注册上市的企业,无不存在公司舞弊的问题。
二、从“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看政府监管与公司舞弊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英国政府对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到了1718年,英国国家债务总额累积达到了3 100万英镑。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它就造势,说他们在这个地区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之类的东西,是如何如何赚钱等等。随后,股价猛涨,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英国公众超乎寻常的狂热瞬间被唤起。接下来,公众开始想方设法寻找第二家、第三家南海公司,一时间,类南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1720年1月份到6月份期间设立的类似公司达161家。由于这些类南海公司的设立,极大地冲击了“南海公司”股东的利益,其中包括了许多英国议会议员,甚至还有当时的国王乔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英国议会于1720年6月11日,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严格限制股份公司的申请,同时还取消了业已授予一些公司的特许权。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挽救“南海公司”,1720年金融恐慌,最终也波及到了“南海公司”。
三、政府要员以及利益相关者与“安然公司”舞弊
安然公司成立于1930年,最初名为北部天然气公司,后更名为“安然”(Enron)。《财富》杂志自1996年到2001年,连续六年将安然公司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2000年“安然公司”更被该杂志评为“全美100最佳雇主”。此时此刻的“安然公司”可以说是迈入了其事业的巅峰。然而,到了2001下半年,形势却急转直下。8月,被《时代》杂志评为2002年度三位风云人物之一的“安然公司”发展部副总裁雪伦·沃特金丝写了一封致时任“安然公司”董事长肯尼斯·莱的揭发“安然公司”财务舞弊的匿名信。9月,迫于安达信的巨大压力,加上“9·11”对美国股市的致命冲击,“安然公司”进行重大会计差错调整。10月,“安然公司”突然传出接近6亿美元亏损的季度财务报告,届时,“安然公司”股东权益缩水三分之一,七成以上的利润系虚构,结果,标准普尔和穆迪斯将“安然公司”的资信降为垃圾类。随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调查,“安然公司”被迫承做了假账。11月,“安然公司”股票一天之内暴跌,创下纽约股票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有史以来单日下跌幅度之最。12月,“安然公司”正式向纽约一家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宗的破产申请纪录。2002年1月19日,美国司法部开始对“安然公司”展开全面的刑事调查。截至2003年3月8日,在破产法院委派的审查官尼尔·贝特森提交的长达2 100多页最新调查报告中显示,“安然公司”在2000年末通过SPE隐瞒负债高达110多亿美元。
更为震惊的是,2002年15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公布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性的卷宗档案,其中的不少信件显示,布什总统在担任得州州长期间与安然前总裁肯尼斯·莱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布什在2000年参加总统大选时,一群精英人物组成的“布什先锋团”为他筹集了至少10万美元,而莱就是其中的骨干。除了总统本人,白宫还有不少高层人物与莱扯得上关系。布什主政之后,白宫成立了一个能源政策小组,由副总统切尼直接领导。实际上,切尼与安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莱也是老相识。实际上,与安然公司过往甚密的华盛顿政府要员远不止切尼一人,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白宫经济顾问林赛,甚至连在美国经济界一言九鼎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是安然公司的座上客。当年里根、老布什手下的头号亲信詹姆斯·贝克,在1992年帮助老布什对克林顿的竞选中失利后,便被莱收入彀中,担任安然公司的顾问。深谙权能生钱的莱,一直在用大把大把的美元明修栈道或暗渡陈仓。有人曾作过统计,总统乔治·布什在其政治生涯中,共接受安然捐助62.3万美元。另外,参议员菲尔·格拉姆(德州共和党人)接受“安然公司”捐助97 350美元,参议员凯·贝利(德州共和党人)接受“安然公司”捐助99 500美元,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温迪·格拉姆(安然部分交易品种便由该委员会监管),此后任安然公司董事、“安然公司”董事长肯尼斯·莱及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分别以个人名义共向共和党政客捐献793 110美元和393 882美元。
不难发现,导致“安然公司”破产的除了它自身的舞弊行为之外,还有政府这一利益相关者的怂恿。当“安然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媒体将其评为业界精英,最富创造力的企业;之后,媒体又最先对“安然公司”口诛笔伐,媒体前前后后的态度多少有些尴尬。无独有偶,代表公平与正义的律师们,由于从“安然公司”中获得巨大收益,他们在面对“安然公司”利用其SPE掩盖损失时,最终选择沉默,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威严何在,公正何在,良心何在呀!证券监管这一链条中投资银行在安然事件中扮演着贷款方、证券承销商、合并顾问等多重角色,并对安然公司欺骗活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们帮助“安然公司”制造假象,欺骗投资人、股东和评估公司。他们故意设计了一系列虚假的金融交易,比如帮助“安然公司”设立秘密的合伙关系,用海外公司来掩盖“安然公司”的贷款,并为“安然公司”出售过高定价的资产提供便利。这些手法不仅使“安然公司”的债务不在账面上出现,同时还使“安然公司”的利润显得膨胀。除此之外,标准普尔和穆迪斯之类的信用评级机构,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和财务分析师们,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还有可怜的“替罪羊”——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安然公司”自成立以来,其财务报表一直是由安达信会计事务所执行审计,然而“安然公司”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前身均为安达信的雇员,例如“安然公司”的CFO,首席会计主管及公司发展部副总等以前都在安达信任职。在加上审计鉴证服务业务的兴起,使得安达信后期的审计逐渐偏离了自己原有的轨道。“安然公司”作为安达信的第二大客户,在2000年度支付给安达信公司的5 200万美元费用中,有2 700万美元来自咨询服务,而安达信向“安然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甚至包括了SPE交易策划咨询、代理记账和一些外包的内部审计业务。
四、会计造假单纯归咎于注册会计师的败德有失客观公允
目前对中国企业会计舞弊全方位的深入的资料还不多,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特有现象,中国和外国肯定都有相同相似的地方。从南海公司和安然公司的典型造价案例的始末不难看出,将公司舞弊行为的发生责任归咎于注册会计师不符合“客观公允”原则。当我们在无限的提升注册会计师在证券监管中的作用时,天天高呼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独立性,甚或是超然独立性的时候,当我们为了保证注册会计师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并设置严厉的监管机构,以及令人望而生畏的监管制度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所做的这些,能从多大的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的再发生呢?反过来想想,当面临高风险、高收益的时候,一切严厉的措施岂不是又会催生愈加严重的所谓的“败德”和“舞弊”行为吗?如果整个躯体的各个方面都出现问题,仅仅做局部的治疗,其作用必定是极其有限的。实际上,不管是“南海公司”,还是“安然公司”他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缘于他们所处的制度环境及在此之下的一系列的监督机制。由于这个制度的不健全最终导致他们都成为其殉葬品。当我们将矛头指向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的,当讨论某个人,某个行业的道德问题的时候,应当考察他们所处的环境。诚信与道德问题是以健全的制度以及制度之下的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政治和宗教信仰为根基的,光搞诚信教育,不做制度层面的完善或者改革,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南海公司”与“安然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等.信息披露:实话实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5.
[2]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13.
[3]郄永忠,章彰.安然之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葛家澍,黄世忠.安然事件的反思——对安然公司会计问题审计的剖析[J].会计研究,2002,(2).
[5]未知.一场波及全球的“完美风暴”——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艾拉·杰克逊剖析“安然事件”[EB/OL].http://www.
zh09.com/Article/cwgl/200606/101385.html,2006.
[6]未知.《今日证券》:对安达信事件的思考[EB/OL]. http://www.zh09.com/Article/cwgl/200606/101384.html,2006.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