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男人的一地鸡毛

2009-04-02 08:31卢广杰
长城 2009年4期
关键词:怒气小林现实

卢广杰

故事从一个早晨开始讲起,从男主人公窦小林储备过冬白菜开始讲起———郭刚的小说《琐碎》是从小人物的日常开始的,它早早地呈现了一地鸡毛的性质……我想,它肯定会沿着一个日常态的方向前行,它要给予读者的,是品咂出的生活意味,是日常的爱恨与痛:事实也确乎如此。郭刚借用窦小林的生活日常,展示着一个落魄男人失意男人的挣扎、随遇、不甘和不得不,进而提出追问:生活是否必须如此?难道非如此不可?这样一个人物,面对如此的生活境态,是否有更多的可能,可能在哪儿?……在小说中,郭刚步步为营,将窦小林逼向了生存的墙角,大团圆式的结尾没有在小说中出现。

需要承认,作者并非残忍,也绝无意残忍,恰恰相反,小说处处透露着他对窦小林的体贴和温情,乃至对世界的理解与同情。(在小说中,郭刚在谈到窦小林时曾数十次站在他的角度,写成“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我猜测对作者郭刚来说,窦小林也确乎是自己,至少是自己的一种映像。出于小说结构和叙事逻辑的考虑,编辑置换了其中大多数的“自己”)某些所谓的艰难,困苦,是生活的赋予,是生活加诸于他身上的,故事中的小林有些坦然有些妥协地选择了承受,也恰因这种承受,也使得小说的追问具备了更强的力量。

在我看来,瞄准日常和现实,在小说创作中较之其它种类的创作更有难度,它的难度在于出新和出色。写日常,现实,它要求一种与生活的贴近感,和生活的面目有所近似,不能溢出正常的生活逻辑,不能天马行空,加入太多的主观想象,不能在叙事中设计太多的偶然事件以推动波澜,不能让谁生活在树上或者骑鹅旅行……而将日常写得太像日常,太像现实,则很可能滑向琐事的流水记录,缺乏小说应有的魅力和起伏。郭刚毫无回避地承认,他写下的就是日常,《琐碎》,他要在现实和日常中,试图在已经略显审美疲劳的“底层文学”中增加个人的新质。

我感觉,郭刚在故事的经营上下了功夫,给予了小说起伏和波澜,使小说耐看和好读(将琐碎搭建成引人的故事绝非易事)。当然,掌握某种叙事技巧,多少能够“无事生非”,让琐事生动起来风生水起,这一作家应当的基本才能并不值得特别夸耀,只是在当下的写作者中也已属难得。抛开这层,郭刚这篇小说的更大优长在于纤细的敏感,在于他对窦小林心理细微的设置与把握。譬如他说:“这几年跟领导在会上也学会了不慌不忙理理头发,弹弹烟灰的样子。虽然别扭,但自己还是很快喜欢上了。”———窦小林对领导的模仿在不自觉中泄露了他的心理隐秘,说明他“幻想成为”,说明窦主任寻求的心理认同,而“虽然别扭”却直接点出了他的不属于。在厂子的日渐破败中,窦小林的这一心理也跟着具有了些许苍凉。当得知妻子于文娟下岗后,窦小林的表现是:“怔了怔,本想还说什么的,才发现自己一句话也没有。就这样,自顾地又先蹲下来,认真地看着从沙锅里袅袅上升的蒸气。”无话,不难理解,在这时候的语言安慰难免苍白无力,还有隔靴搔痒、幸灾乐祸之嫌,从前文我们已经知道妻子于文娟颇有些强势,这时如果出现“错话”或表述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战争”……同时也由此看出,小林在言语上的不善于,以及失意者的气短。问题是不只如此,窦小林接下来还有一个“自顾”,还有一个“认真”……它们里面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潜台词。妻子因为下岗和“所受的委屈”离家出走一夜未归,等第二日敲门声响起的时候窦小林按下他的迫不及待开始了“装”,小说中是这样说他的,先是耐下性子,慵懒起身,然后故意地不经意———“谁?”更妙的是窦小林随后的怒气发泄,这怒气中竟也带有一丝表演性质,“像大舅子还站在自己的面前一样。”即便怒气要发泄,可他依然要在踢暖水瓶和踢桌角的选择中算一算经济账。这样的细节,这些对人物心理的暗暗揭示,使得“窦小林”的形象有了丰富和血肉。

郭刚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作者,却与当前的、风潮性的“80后”写作有着面目上的差别,他在语言上、叙事上都显得相当老实,可见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清晰脉承。在阅读这篇题为《琐碎》的小说时,我时时自觉不自觉地拿它和《大厂》等小说进行比较———在这里,窦小林要面对的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日常艰难,不过他不是厂长而是一个缺少实际意义的主任,面临着随时可能的下岗。

小说部分地陷入了习见的俗套,譬如窦小林和下岗女工赵小青的关系,譬如妻子出轨时小林的“撞见”……即使它是现实中最可能的发生,即使许多人的日常太过类似以至相互模仿,我们也有理由要求小说有其它的、更具新意的提供。另外,郭刚对于定语、对于修饰的偏爱,对“了”“就”等一些字的偏爱,似乎也应有更多的节制才好。

责任编辑 李 浩

猜你喜欢
怒气小林现实
为梦孤独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高考前与高考后
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
别来无恙
读句子
用足思考的定力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