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也就是一只宠物

2009-04-01 07:42邵江天
中外文摘 2009年6期
关键词:贵妇人神化蒙娜丽莎

邵江天

旧时士子读书前,必先净身、焚香、拜孔子,极尽恭敬虔诚之能事,仪式感忒强,迂腐而愚蠢。读书人拜倒在书本脚下,腾挪的空间早被先验性地圈定,从此读书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虽说书生的眼前也常有“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物什在晃动,但到底让人提不起精神来。那结果,便是越读越蠢,终于把个好端端的“天朝上国”读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曾几何时,读书不再有那么隆重的仪式了,可是,“敬惜字纸”的老传统毕竟早就探入到我们的骨髓,中国人对于“本本”的崇拜根深蒂固,虽然,我们对于一般的书籍已经能够七嘴八舌地说三道四了,但是,你若叫国人对已有定评的“经典”提出疑问,那毕竟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既是不敢对“经典”提出任何疑问,你说,那书还能读出什么样的成色来?实际上,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经典,大不了也就是一本好书而已;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作者。也只是长着两只眼睛一个脑袋的普通人,他写出了好东西,你读它就是了,为什么要那样低三下四、诚惶诚恐地不见出息?当然,对于能够制作出经典的作者,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感激归感激,这却并不能成为我们对他无条件膺服的理由。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经典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既如是,读者就完全可以对经典中的一些东西提出质疑。这类质疑,结果无非是两个,一是作者错了,二是读者错了。但不管是谁错了,能够发现就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我们在阅读世所公认的经典时尤其需要特别地警惕,因为“经典”的名声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麻痹,一麻痹,就极易漏掉一些东西。而在那些“漏掉”的东西里,既可能有包着金箔的黄铜,也可能有包着黄铜的金子。因_此,我主张,对待任何好书,哪怕它是真正的所谓经典,也只宜以平常心待之。好书也就是一只宠物,你可以喜欢它,可以宠它,但却不必娇它纵它,必要时候,即便去轻轻地抽打它一下也未尝不可。其实,所谓“经典”,既有其客观性,但也因时而异。譬如在尊孔的千年岁月中,谁敢说孔圣人一个“不”字?可是,“五四”运动一来,打倒孔家店,痛打落水狗,虽说确乎鲁莽得过了头,但不也就同时从儒家的所谓经典里抖落出不少沙子来吗?世人似乎都有一个思维定势,你让他不信鬼、不信邪也许容易,但你如果叫他连“神”都不信,那就有点困难了。而在许多人那里,“经典著作”也是神,神是只可敬而不得亵渎的,你冲着经典说三道四,他岂能饶你?你说经典是一宠物,仿佛是一条狗,那他不和你闹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哪肯罢休?但是我到底觉得,一朝将经典神化,那就是一种迷信了。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确实是经典,蒙娜丽莎的微笑更被后人描绘成最经典的贵妇人的微笑,可是,我就看不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我的并非贵妇人的邻居的微笑有什么差别。《蒙娜丽莎》是一幅好画,这没啥好争议的,但你若说除了达·芬奇,世上没有谁可以画出比蒙娜丽莎更“经典的微笑”来,我则要和你抬杠。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堪称经典,可是,依我的眼光,则觉得作品中的许多描写乃至不少人物的塑造本身都极牵强。不是说老人家在稿件付邮之前都一直在修改吗?为什么出版后一朝被定为“经典”,就仿佛完美无缺了呢?

把好书哪怕是经典神化不是一件好事,还是把它当成一只宠物好,大凡被烧香供着的东西,必是死物;而宠物,却是鲜活的,从而也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贵妇人神化蒙娜丽莎
可爱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蒙娜丽莎说
下跪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叫声“爸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