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琳 杨 红 王 佳
苔丝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纯朴的农家姑娘,同时她又有着坚强、自尊和反叛的品格。一次偶然的机会,苔丝的父亲得知了自己家族的背景,苔丝的父母为高贵出身而沾沾自喜。与此相反,苔丝却厌恶父母的庸俗,鄙视这种高贵出身,坚持认为自己是农家的女儿,以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为荣。苔丝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她因为有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家中的老马,为了摆脱穷困,她的母亲打发她去有钱的“本家”亚雷家做工,结果遭到亚雷的玷污,失去了“清白”。此时的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贫困,还要抵御“道德”的压力。她来到牛奶场当女工和青年安玑·克莱尔真心相爱了。新婚之夜,苔丝为了忠实自己的丈夫,向克莱尔讲述了自己以往的“过失”。但丈夫没能谅解她,而是弃她而去。幸福生活已经破灭,她忍住痛苦,咬紧牙关,毅然地独立谋生。后来,一家人流落荒野,处于危难之中,她不得以选择了与亚雷再次同居,但此时她并没有被丰裕的物质生活腐蚀,自始至终心中只有克莱尔。最后丈夫克莱尔回心转意来寻找苔丝,绝望的苔丝杀死了毁掉她一生的仇人亚雷。这一切也导致了苔丝悲剧性的一生,并让她最终走向了毁灭。苔丝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是个人、家庭、社会多重因素的必然产物。
家庭经济因素
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的维多利亚时代,苔丝出生在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她是一个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之下,为了摆脱穷困,她的母亲打发她去有钱的“本家”亚雷家做工,结果遭到亚雷的蹂躏,失去了“清白”,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背景因素
苔丝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方面,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社会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深化的年代,维多利亚时期的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男人主宰着社会,妇女社会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统治着人们的灵魂,禁欲思想盛行。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女性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物,成为被奴役的对象,遭到以男性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主人公苔丝不仅忍受农业资本家的经济剥削,还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是正当的,因为她是毫无权利的底层农民,无力自卫。作者试图让苔丝和克莱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犯过错误”。但是,这个有着先进的文明思想,一直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虚伪本质,没办法原谅苔丝以前的“过错”,在新婚之夜弃她而去。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尔。她因失身而自卑,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灵深处,还残留着许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观念,甚至到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她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克莱尔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阶级观念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克莱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当时社会的道德偏见使她陷入绝境,克莱尔对她的遗弃,使她精神上遭到更沉重的打击,失掉了生活的信心,终于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深刻的揭露了禁锢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资产阶级虚伪道德。
另一方面,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导致苔丝悲剧的一个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权力为前提的,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服务的。亚雷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却受到法律的保护,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而苔丝的反抗却使她成为了杀人犯,被判处死刑。这正说明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反动性,表明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
矛盾性格因素
苔丝有着双重的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她的反抗又是有局限性的、不彻底的。这种矛盾的、双重的性格导致了她悲剧的命运。
首先,造成苔丝悲剧的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她的朴实,这种朴实致使她轻信而且单纯,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雷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雷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同时对亚雷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单纯朴实所致,给了亚雷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她的纯朴的个性,致使她坦诚待人,无法向心爱的人隐瞒自己的“污点”,新婚之夜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以前的“过错”。她的纯朴的本能超过了保护自己的本能,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剧,苔丝对爱情忠贞不渝,直到最后,克莱尔回心转意回到苔丝身边,后悔懊恼的苔丝举起复仇的刀,杀害了亚雷,从而让自己沦为了杀人犯。
另一方面,苔丝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她的行为思想必然受到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影响。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和宗教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她被亚雷玷污,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她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罪恶的化身,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自己把自己束缚起来。苔丝认为自己失身后,已是一个罪人,没有资格也不配作克莱尔的妻子。苔丝认为失身是一种罪恶,因此“失身”这一罪恶长期折磨着,压抑着她。当她获知克莱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新婚之夜克莱尔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的感情被克莱尔的道德标准粉碎了;她忠于爱情,对后来亚雷的再次出现并提出与她同居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为了家人的生计又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克莱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克莱尔守身如玉,所以当克莱尔最终决定回到他身边,她感到十分懊悔,终于杀死了毁掉自己一生幸福的亚雷,在临死前,她请求克莱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她觉得妹妹是清白的。她一直在旧的道德边缘徘徊,这些都充分反映出苔丝的道德保守性。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这一切都加剧了她的悲剧人生。
结语
作者哈代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在给英国社会创造了繁荣的经济的同时也加深了下层贫苦人民的困境,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使农村的社会基础彻底崩溃。哈代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致使农民破产的情况,他在作品中描写了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并且对农民的悲惨境遇寄予同情,但是哈代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局限,尽管他想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而他的思想也因此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导致哈代最终成为悲观主义者,使他的小说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和宿命论思想。哈代的这一系列的思想变化,在苔丝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他的宿命论思想,在苔丝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首先就是当苔丝用家中的老马去送货的时候,老马在途中被邮车撞死。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苔丝不得不接受她父母的建议,去那个所谓的亲戚家找活干。这暗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正是这件事情最终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在结婚前夕,苔丝给克莱尔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以前的事情,然而信却巧合的塞到了门口的地毯下面,以至于克莱尔没能及时看见。苔丝感觉自己即将获得幸福,实际上却加剧了她的悲剧人生。遭到丈夫的抛弃,独自承担生活重担的苔丝,偏偏又遇到了当初伤害她的亚雷,在生活的压力和亚雷的不断纠缠之下,苔丝与其同居了,而最后回心转意的克莱尔又回来找她。苔丝的悲剧是必然的,作者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哈代在作品中暗示了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也是必然的。
苔丝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世界文坛突出的女性形象,就因为她悲剧的人生以及她不屈的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尽管这种抗争是微薄的,最终没有摆脱时代带给她的悲惨结局,但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女性闪光的一面,这种女性的觉醒和反叛的意识推动了当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2]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J].南阳师范学院报,2005.
[3]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4]哈代著,苏苗苗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富华.活在名著中的女性[M].宁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6]任子峰,王立新.欧美文学史传[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7]杨慧林,张良村,赵秋棉.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张玲选.哈代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韩琳(1981—),女,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杨红(1966—),女,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王佳(1979—),女,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