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银平
“尊敬的朋友:感谢您学习雷锋精神,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当你在车上给老人或孕妇让座,或做了其他好事后,你或许会收到一位老人递来的一张感谢卡,卡上印的就是这些一亲切的话语。发送感谢卡的是郑州某公司的20多位老人。他们都随身带着名片大小的感谢卡,见有人做了好事就及时送上一张感谢卡,以表示对其行为的感谢和赞扬。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是78岁。
道德需要引导,真善美需要互动。一个人,当他为社会付出了善良和救助的时候,尽管其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经济补偿或精神奖励,但是作为一种礼尚往来,情感的回应却是不能缺少的。感谢卡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感谢,更是一种道德流动和互动。这种回应不在于声势大小,而在于真诚和坦率。所以,社会和习惯应重视这种情感礼尚往来,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只有付出而没有回声,只有奉献而没有感谢,会影响整个社会道德的向上向善。
道德教育的引领需要时尚化、生动化,像“感谢卡”一样,没有人强制和说教,这些老人用“感谢卡”做成了一种特殊教材,在公共场所进行实实在在的“现场教育”,让人们在生动感人的现实环境中得到灵魂纠正和熏陶,唤醒迟缓的道德自觉,强化“助人为乐、崇尚德义”的社会氛围,这样能更好地提升人们的荣辱观,改善社会风气。
据报道,浙江绍兴市公交公司也曾推出过一爱心卡:“向有爱心行为者发放,持卡人可以卡兑奖金。经过一段时间试行,所发放的4200余张爱心卡,只兑换了390张。在公交车上让座现已成为该市多数市民自觉的行为。社会其他行业如果也来尝试这样的一道德拯救”,我们期待的文明新风和道德提升将指日可待。
本栏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