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该从百家讲坛上学什么

2009-04-01 06:38高志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刘心武易中天母语

“百家讲坛”的专家们在讲坛上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把难度系数极大、枯燥指数极高的古代文化、经典文学变为通俗易懂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专家中,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人都是中学教师出身,于丹、纪连海甚至现在仍在一线教学。因此,作为既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也是另一块讲坛上表演者的语文教师,需要从自己的同行或曾经的同行身上借鉴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刘心武的母语情结与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

作家刘心武十多年来致力于对红楼梦人物原型的研究。他的诸多立论虽存在质疑,但毕竟又一次掀起了红学研究热潮,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藩篱。刘心武作为一个作家,为何涉足红学研究?他在做客人民网时提及这一点:“从小我就读《红楼梦》,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感受到曹雪芹不愧是一代大家,他完美的构思,精巧的文笔以及绝代的才华使人叹为观止。汉文字之美,奇异瑰丽,光芒四射,由《红楼梦》又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荣幸地由它来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当下,尊重我们的母语,尊重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非急功近利的铸造民族魂魄的细致工程,尊重渐进式的社会改良,都可以从阅读、分析《红楼梦》入手,来加以推进。”

我们没想到研究母语、铸造民族魂魄和社会改良竟是刘心武先生研究红学的动因之一。这自然让我们想到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都明白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其本质也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我们的母语源远流长,滔滔不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长河的主流;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忠心耿耿,从呱呱坠地,到奄奄一息,伴随我们一生。然而,纵观今天的语文教学,我们是不是走进了功利倾向严重的“死胡同”,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沦落为考试的奴隶成了学生的“睡觉课”,我们的母语资源是不是已逐渐被外来语和网络语所替代或窜改,我们的汉语言魅力是不是已逐渐缺失以致被人们所淡化。一个民族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之上的,母语的地位和价值,直接关系该民族意识形态的社会走向。

所以,由刘心武的母语情结,语文教师需“听”到先生作为一名学者身上具有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他浓浓的民族情感和卓识的远见,再次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与使命,从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二、纪连海的喜怒形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态度

纪连海老师在讲坛上五官是最生动的。他说:“在历史面前,我是一个喜怒太形于色的人,什么都摆在脸上。”我把这种“喜怒形于色”理解为敬业之上的乐业。他尊重历史,才决定要给大家展现一个多面和珅,还和珅一个历史本来面目;他尊重讲坛,在讲述“江阴八十一日”的时候,才会激情满怀,双眼含泪;他尊重观众,才会有“这个时候您若是多尔衮,您会怎么想?那多尔衮在想:唉呦!这李自成太厉害了!我跟他联手吧”这样的妙语连珠。纪连海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文化普及者,我除了对历史负责,还要对观众负责。”于是他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历史,把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精华拉出“象牙塔”,带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我们才会说“百家讲坛”哪里像听枯燥无味的讲座?简直就是听一段精彩的评书相声吧!

“历史是我的事业,不是职业!”一位历史教师的话能让语文教师想到什么呢?

语文是情感的产物,每一篇文章无不因“情”而生。如果把语文课还是上成了充满理性的思想说教课,把饶有趣味的文本硬硬的分割成考试的知识要点,把情感洋溢的优美文章生生的拆成字、词、句、段。我们是在尊重作者与作品吗?我们是在尊重语文教学吗?教学是充满情感的过程,每一位学生无不会因“情”而学。可是我们是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在每一节课中吗?我们是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是神圣的感情传递呢?我们能做到像纪连海那样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吗?当我们还在一本书讲三年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既备课又备人的时候,当我们不能给学生情真意切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还能说无愧于三尺讲台,无愧于学生吗?

新一轮课改正积极地推进,无论是新理念还是新方法,最终还是聚焦于一线语文教师。教师的乐业与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让语文课多些语文味,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多些“情”。而这个“情”就是对作者与作品的尊重,就是对讲台和学生的热爱,有了“情”的投入,丰厚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就会源源而来,精美的语言和燃烧的激情就能不期而至。“听”纪连海说《清史》,语文教师应该想到这个道理。

三、于丹的个性解读与语文教师的学术创新

于丹用故事“稀释”了《论语》的复杂浓度,但是听众的感觉却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清香四溢,回味无穷。这关键在于于丹不是讲经典,而是在用经典讲。她灵活的融进许多“时尚”的元素,在阐释经典的基础上,适时总结出许多感悟独到的于丹心语。例如,关于勇敢,于丹归纳成几句富有理性的警句,在突破传统意义上有所创新,并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化解那些遗憾”、“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仔细研究于丹的解读技巧,我们能发现她讲《论语》的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是一致的;那些彰显个性的于丹心语,也暗合了新课程提倡的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理念。于丹的个性《论语》能让我们反思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更需要主讲者保持自己的学术青春,让课程常讲常新,而不是备一次课可以混半辈子。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师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当与时俱进,永葆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先进与丰实。这归根结底又涉及到读书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教师阅读处于干涸状态,这些老师备课只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讲课内容三年如一日,内容很少出新,更不要说翻新了,听者味同嚼蜡。试想,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井底”,怎能有源头活水?是否追求常讲常新,是否追求讲课个性,便成为名师与庸师的区别之一。

三尺讲坛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上面一定需要最鲜活的知识。语文老师鼓励思想个性,首先自己就要成为学术标新的人,而这一切的创新,当需读书。于丹的个性解读,直接告诉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需要学习。

四、易中天的“作料添加”与教师的教学智慧

易中天在讲“空城计”时有这么一段:“空城计不符合逻辑啊,你想想,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四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再说了,司马懿当时十万大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十万大军啊,你把诸葛亮的城池围他个三天三夜,看他到时候会怎么样嘛!所以我说,空城计这件事,是决不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易中天,把握文意不即不离,恰到好处。既不离开原文,又不过分拘泥于原文。用时尚的话语把文章的意思交待得清清楚楚;用拉家常的幽默语言,把情节说活了。我们的教材里也有《空城计》这篇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会用极具生活感、时代感、幽默感的语言这么讲吗?

易中天说:“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他把这些技巧称做是“作料”,我们把这些技巧称做“智慧”。教学是需要智慧的。内容好并不等于得到了观众首肯,态度认真有时观众并不领情。要出彩,你还要有抓住观众的本事,要激发观众的兴趣。

我们的有些语文课,教学流程机械刻板,套路陈旧,教法僵化,缺乏生气,鲜有活力,导致学生听得枯燥无味,难于唤起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学生就会通过喜欢一个人而爱上一门课。可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兴趣点,找不出抓住学生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像易中天那样巧设悬念,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想知后事的“期待”心理,如果我们的课堂加入那些幽默、流行的词汇,让学生惊讶于老师的个性和创新,那么还会有学生抱怨课堂沉闷枯燥甚至百无聊赖到要睡觉吗?语文老师不可能都像易中天那样去上课,但透过易中天的讲课“作料”,我们要学会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文本的风格,智慧的预约一些精彩,想方设法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

多一些易中天式的“作料”,让小课堂收获“大课堂”的精彩,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

大师们把象牙塔尖上的学术讲得贴近了大众,表演各有特色却同样精彩。“讲台”所以神圣而高雅,就在于它既能传道也能启智。同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应该从大师们个性和共性的精彩中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高志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王玲

猜你喜欢
刘心武易中天母语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刘心武母亲的教子之道
不务正业与不务专业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不想让愤恨在心里扎根
朋友当如是
不识易中天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易中天 要想伟大复兴 必先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