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教学新模式探索

2009-04-01 04:32楼蔚松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工学结合C语言

摘要:文章在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对该课程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进行改革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工学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191-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目前大部分电子类、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都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语法规则很多、语法要求严格、程序设计容易出错、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也只会照着实验指导书上的例子进行验证,要独立完成程序编写,学生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因此,要想要上好这门课,需要加大教学与研究力度。为此笔者从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案例教学、工学交替的新模式,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从事了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对此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本身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C语言与程序设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讲解C 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则,又要重视程序设计。而很多教师都将语法规则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程序设计思想的建立这个更重要的内容。而且C语言涉及的概念复杂、规则繁多、语法严格、使用灵活,结构要求严谨,有时一个大小写写错程序都无法正常运行,学生遇到问题后往往束手无策,急于向老师求救,很少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注入式教学方法,当前,高校教育大众化,本科生扩招,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断地受到影响。显然传统教学法远远脱离高职教育的特点,采取何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三)实验教学效果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C语言的传统实验教学以语法为主线,实验课多数是强调语法语句练习,由于语法的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陷入到冗繁的语法规则之中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实验基本上都是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练习,没有实物演示的动态效果。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语法不是我们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真正目的。程序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的建立能力。

二、C语言教学改革探索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课程语法知识繁杂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一个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所谓工学结合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真正产品开发的过程,要以企业实际产品为例来进行教学。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程序设计中,就必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有目的地学,即教师要有设置一个完成情境的意识。二是结合C语言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一种类似于实际工作中系统开发的环境,通过程序的不断推进,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学习有关C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

1.项目教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机器人作为教学载体,使C语言的教学可以直观、生动、有趣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如可以驱动电机产生前进、后退、转弯等实际运动效果,也可以驱动机器人小车进行循迹、灭火、跟踪光源等多种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类项目中,我们将C 语言和电子设计所需知识承载于其中, 构成充满学习兴趣和富有创意的软硬结合型项目, 这就赋予了C语言知识更加生动的生命力。

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将这些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细化的小模块,而每个设计模块的实现又必须解决多个小问题,我们将C 语言的语法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每个小问题中去。每一次课就从这些小问题出发,引出相应的C语言知识,当一个设计模块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个设计模块也就实现了。有关C语言中的一些语法知识、程序设计过程可以结合机器人小车的项目过程来讲解, 真正让学生感觉C语言是看得到、动的起、有实际作用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拓展和优化设计模块的训练,使他们学习一些C 语言编程技能性、技巧性或经验性知识,如程序编写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拓展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等,这些只有在设计完成企业产品性的项目中才能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一个小的项目后,学生会感觉到有成就感,感觉到学了该知识后,有实际应用的领域,能产生某些本来很难达到的效果。这样就有了驱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多个项目后,学生自然就达到了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并且教师可以将几个小项目联合成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让学生体会到项目整合和拓展的意义。深入了解C语言程序良好的可移植性。

2.企业化教学阶段

在进行C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入企业开发产品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企业中用C语言来开发一个产品的真实过程。整个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均要求企业化。教学运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设计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辅助和引导,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整个项目研发过程可以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项目需求:确定整个项目的客户需求、功能需求、成本需求等内容;

(2)功能设计:确定整个项目的功能实现,软件实现功能、硬件实现功能;

(3)项目开发:按照研发计划实施工作,进行合理的工作协调和进度控制,各小组成员要分阶段详细剖析客户需求,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寻求指导教师的技术指导和协调帮助。

(4)项目验收:在完成项目设计后,企业工程师、教师及各小组三方共同对设计产品进行验收,按照产品定义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并提出设计修改意见,小组根据意见的可行性给予必要修改,最终形成设计的产品。

(5)项目答辩:这部分是学校教学所特有的,在完成了项目的整个设计过程后,要求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总结整个项目的运作流程中的各环节的文档资料、撰写论文及答辩稿,在规定时间举行公开答辩,最后由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对答辩进行最终的评价。

在这个阶段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C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产品开发中去,并且学习到产品开发的各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研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多种必要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突出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程序设计思想的建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布置小项目,然后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项目引导文和解决问题的简要思路,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的“六步法”来实现项目的完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锻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经实践检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C语言教学能更适应学生的需求,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最终使我们的教学更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2]汤旭慧,宋荣,唐建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类专业C语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王冬.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9).

[4]张锦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4).

作者简介:楼蔚松(1980- ),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单片机教学、C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工学结合C语言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软件编程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论子函数在C语言数据格式输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