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雯
摘要: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文章对怎样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出了如下对策:一是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性认知水平;二是引导他们切实关注生态问题,让他们对生态问题有感性的认识;三是加强他们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境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18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深刻意识到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体和建设者,加强对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意义重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乃至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节约资源,就是节约人类的财富,为子孙后代造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准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狭义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只有学而知之者,没有生而知之者。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四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人类文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凭借科学技术和发展获得空前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对于自然从被动适应到积极的干预,改造。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但工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无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生机勃勃的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工业文明以物为中心,轻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明形态,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它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它是对破坏生态的弊端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摒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整合、重组与升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2.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要求社会有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谋求物质利益时要有所节制,在可能破坏生态时,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它主张人对自己承担道德义务,当人做出超越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
4.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要求建立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生产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威胁,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知之越深,爱之越切,要想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就要让他们清楚生态问题的严峻性。
二、当前世界生态环境现状
联合国一份最新也最悲观的环境报告显示,到2050年,北极冰川消融,非洲赤野千里,北美风暴肆虐,亚洲一片汪洋。亚洲地区有九成可能于2050年前发生河水泛滥,食水严重短缺,传染病散播和饥荒等灾难。在中国长江出口、越南红河和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带,面临河水泛滥、蚊患、霍乱和疟疾等灾难威胁。另据联合国有关机构估计,全球每年砍伐森林1300万公顷,沙漠化迅速扩大,全球60亿人口有将近1/5受到荒漠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全球44%的死亡事件与污染有关,全世界80%的疾病,50%的儿童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2007年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
其实早在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echel Casson,1907—1964)《寂静的春天》就给我们敲响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警钟,文中说,“在一个美丽、和谐、充满诗意的小镇上,一直延续着一种安宁和快乐的日子,直到许多年后的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的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我国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同样面临严峻的问题。
1.水资源安全问题。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淡水资源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因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依靠地下水,但是不少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有的形成漏斗,造成地面沉降。江河断流是我国水生态平衡失调的一个重要信号。多年来,不少江河径流量衰减,中小河流数量日益减少。断流不断出现,利津水文站实测的年均径流量为:50年代480亿立方米,90年代为120亿立方米,减少三成。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湖泊普遍萎缩和退化,以长江流域湖泊为例:50年代有1066个,到90年代初减至182个。又如,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由于上游截流水源,致使流径的沼泽和湖泊干涸,大片树木估死,绿洲变成荒漠,人民生活困难形成了大批生态难民。
2.国土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据近期遥感调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9%,并且面积还在扩大。耕地的肥力主要存储于表层土,表层土的流失导致土壤肥力的不断衰退和生产能力的不断下降。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所带走的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我国是世界上土地“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到2003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4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壤盐渍化发展突出,现已形成的盐渍化土地近37万平方公里。
3.健康安全问题。2009年1月发布的“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显示:66.9%的公众认同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健康生活。人类的生命是适宜环境的产物,当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时,人类健康也就相应受到影响,我国虽然对环境污染和有毒化学品的危害缺乏全面的调查评价,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和监测数据看,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物成分复杂,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在各类食物与日常用品中的有害物质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悬殊,饲料中滥用生长激素,抗生素和一些化学合成药物的现象相当普遍。
4.物种安全问题。保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人类食物的90%来自20多种动植物。衣物也来自生物,就是医药也主要来自生物。物种的消亡是致命的,一个物种消失了,就永远不可恢复,据专家称,一个物种的灭绝,常常导致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如果生物继续大量消亡,人类的生存也会发生危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转基因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三、加强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没有明确的规范,缺乏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的评判标准和道德约束,当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也不会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然而,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在反省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传统伦理学的呼声。
环境伦理的奠基者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的概念,他主张扩大伦理学的边界,把伦理学的道德规范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道德权利、良心,义务扩大到动物、植物、土壤、水域和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并确认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的另一位先驱阿尔贝特·施韦策也提出要“敬畏生命”扩展传统伦理。他指出:通过对奉献问题的思考,我们已经扩大了伦理活动的范围。我们已意识到: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那些保持着敏锐感受性的人,都会发现同情所有动物的需要是自然的,这种思想就是承认:对动物的善良行为是伦理的天然要求。如今,在世界范围已形成共识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伦理问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健全的伦理有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事实上,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自身的问题。因为生态问题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无疑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问题。就拿价值问题来说,人们最容易认同的价值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的价值,人们往往以此为价值目标,而容易忽略、忘却似乎不现实的、社会的、潜在的、隐性的、基础的、无形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只看到办个小化工厂,立即财源滚滚的眼前实惠,但往往会忽视化工污染,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生物,为害人民的后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以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的。对于培养生态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道德、人格养成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向生产安全的灵魂教育,是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所以,有专家呼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要开设生态环保课程。无论城市和农村,都需要普及生态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