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之一,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GDP数字的增加,新农村的建设更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新型农民的文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化教育;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091-0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在我国,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习问题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中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孩子将来也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方法上的毛病也较多。加之监护人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二)行为问题
调查显示,虽然有部分留守儿童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几乎完全靠自律的环境中,更多的留守儿童变得疏懒、懈怠,违纪行为开始发生,思想道德开始滑坡。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明显比其他儿童差。调研显示,留守儿童的操行得分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另外,留守儿童在问题行为方面比其他儿童更明显。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厌学。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完不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2)盲从。这些学生平时胆小,遇事不敢做主,从众心理强。(3)暴躁。这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纠纷,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甚至跟社会上的一些人发生斗殴。(4)懒惰。不少学校的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孩子做事拖拉,依赖性强,不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差。(5)冷漠。这一行为特点在不少留守儿童身上均有所表现,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同情心。
对留守儿童行为进一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态度、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等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交往困难,独立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在社交技能发展水平方面比非留守儿童要差。这说明父母外出对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技能的负面影响较大。
(三)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状态,是不容易发觉但又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内向,情感冷淡。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自己会感觉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情感冷淡,缺乏爱心。
2.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寂寞无聊,内心空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里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4.心理逆反,我行我素。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也很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5.怨恨父母,性格偏激。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四)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安全方面的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他们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且自制力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在调研的过程中,不少校长和教师都提到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问题,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由于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从而导致留守儿童被伤害或伤害他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不论是留守儿童教育,还是流动子女教育,它们都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呼吁所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徐志萍(1980- ),女,河南新乡人,中共洛阳市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