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与“薪酬狂欢”
(2009年第5期《“限薪令”的背后》)
春寒料峭之中,国企高管主动降薪的消息刚刚给公众带来一丝暖意和抚慰,不期却被国泰君安的逆市狂欢戳痛了伤口。在经济困难期,空气里弥漫的都是裁员、降薪、财富蒸发的气息,此情此景,叫公众如何承受极少数人薪酬狂欢之重?如何唤起和提升整个社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责任感和信心?
在我国国企治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员控制严重的情况下,个别行业、个别企业打着激励的旗号,简单地和美国企业高管的薪酬对比或看齐,搞有严重“利益输送”嫌疑的高收入分配机制,动辄上千万的年薪在金融、地产等领域成为家常便饭,而这种所谓的激励机制很难经受公众在实质公平正义上的拷问。台前大喊“共克时艰”,台下盘算“薪酬狂欢”,这样的国企高管未必只有一两家。
遏制少数人的“薪酬狂欢”,仅靠道德无法救赎,仅凭一纸通知也太过柔软。遏制天价薪酬,需要强制性的制度规定和系统的监督。如果仅仅流于泛泛的号召和一纸通知,不足以对高管的泛滥高薪构成威慑。当前,应该尽快完善关于规范国有高管薪酬的相关制度,要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强监管。毕竟,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纵容野蛮牟利的时代,最终践踏的是公众的钱包。
(令飞)
俄罗斯,我们对你认识多少
(2009年第5期《中俄石油协议:尘埃落定后的回味》)
自15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摆脱蒙古人统治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在扩张之路上狂奔,最终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在此期间,它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从土耳其手中取得比萨拉比亚,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从拿破仑手中取得法属波兰部分,又趁西方列强欺凌中国、清朝政府衰败无力之际,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我国疆土150平方公里。在以武力支持外蒙分裂的同时,还强行霸占了外蒙西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可以说,沙俄是最残暴、最贪婪的侵略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打破当时帝国主义的包围,竭力寻找与中国交好的途径和方法,甚至承诺将沙俄从中国掠取的领土悉数归还中国。然而当困境结束,苏俄就自食其言,不仅拒绝交还掠夺的中国领土,而且还竭力支持外蒙独立,继续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国力急剧衰落,为了找到牵制美国的战略力量,俄罗斯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亚洲。于是,俄国人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自此,中俄两国进入了卿卿我我的蜜月期。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形势迫使俄国不得不向中国示好,但俄国并未对中国放松警惕,它在与中国发起上海合作组织的同时,还和印度组建了杜尚别集团。在大幅裁减中俄边境兵力的同时又在远东举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40万军队的大演习。在给中国出售武器同时又给印度出售更为先进的,同时严格限制高性能武器的对华出口。就连刚刚签署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也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石油价格狂跌背景下俄方的无奈之举,而就是这样一个双赢的协议,俄国国内还有大量的反对声音,认为该协议出卖了国家利益。
俄国力图重温其昔日霸权的旧梦,中国国力也在持续增长,未来的世界中心必将转移到亚太地区,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地域最广的俄国都将扮演重要角色,两国之间无论是合作还是斗争都会牵动世界的神经。从长远来看中俄关系课题的重要生将会取代中美关系,毕竟两国之间拥有数千公里的共同边界和与之等长的历史恩怨,面对这样一个邻国,我们怎敢掉以轻心?
(喻芳)
先得让内需具备可刺激性
(2009年第5期《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农村》)
当金融危机逐渐渗透至实体经济,在外需一时难以提振的大背景下,刺激和扩大内需成了重点。面对8亿人口在农村的现实,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市场注定在农村。因此,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中央陆续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补贴等活动,这无不是希望通过拉动农村消费来刺激内需。但从目前的局面来看,效果似乎不太理想。
我国现在51%的居民储蓄率的确不低,央行多次降低存款利息,储蓄率还是降不下来。一个明显的困局在于,目前教育、医疗费用虚高,社保不完善,很少人敢大胆花钱。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当下,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我们禁不住会反问,在没有真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的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情况下,这样的内需可刺激吗?
社会如果不补上这些“木桶短板”,对内需的刺激可能会是徒然的。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于,这几年,减轻农民负担后,加上外出打工,农民手里的确有了些钱,但在目前的农民工失业潮下,那点紧巴巴的钱还敢花吗?
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言:“一切恐惧源于未来。谁不担心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前段时间北方大旱,暴露出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的虚置与荒废,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村还如此的靠天吃饭,农民能不担心未来吗?怎么还能够期待政府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能产生对内需的多大刺激呢?
(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