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苗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游离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语言形式难以吸引学生鉴赏。师生交流机械问对,学生言说脱离文本。因此,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三重立体对话,随机进入文本,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
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詹天佑》,为了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理解和敬佩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课堂教学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摆上课堂教学应有的位置;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期待对话,走进文本
师:1909年8月,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大屏幕展示,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我来说!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可以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是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待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老师,创设情境,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亲近”文本,激起他们“拥抱”文本的欲望。同时,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为与文本(作者)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叩击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给铁路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
(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是学生深入文本“倾听”与对话的收获,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解读文本。
生:我取的路名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师:(在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这两座山,哪座是居庸关,哪座是八达岭?
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
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名学生上来画: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两段文字)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对照同学画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应该在一条直线上,我来给他改一改。
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如果这样,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不但打得快,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既省时,又省力。
师:你来“打一打”这两口直井。
生:我有一个建议,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井呢?
师:有道理,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打直井能缩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打两口够了,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又不是打直井。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边读边想象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以“智慧路”的命名为切入口,辨山名,画凿法,提意见,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凭借文本语言,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展现个性化的感悟。
师:还有谁要发布?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詹天佑顺着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他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师:(大屏幕出示“人”字形线路)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借助大屏幕展示的线路图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这儿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
(课件演示)
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生:我觉得也只有“人”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驶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人”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人”字形线路,形象引路,言语为本,在言说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引发高质量的对话,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
师:还有其他的路名吗?
生:我叫它“回击路”。因为这条铁路不到1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两年,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呢?
生:因为在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现在我们成功了,用事实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你是如何理解“还没有出世”?
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嘲笑我们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
生:我觉得这“回击路”其实就是“爱国路”。
师:说得好!(激情澎湃地)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凭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这是詹天佑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让对话更富人性,更显灵性。
三、超越对话,内化文本
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己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
生:评价。(略)
师:(小结)是啊,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归纳起来,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点“智慧路”)和爱国热情(点“爱国路”)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在命名过程中,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葛老师上的《詹天佑》,正引领和实践着这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立体对话,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如果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的话,那么,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可视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表现在实践上,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是机械地传承文本知识,还是个性化地改造、处理、整合教材?从这一点上看,葛老师的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上课伊始,大胆创设教学情境,以征集路名为载体,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画一画中,验证而完善自己原先对路名的预想,使教学内容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相容,有效同化和顺应。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如此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切解读,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是指双方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它更多地反映了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这种对话所寻求的结果,在伽达默看来,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葛老师正是在通过以教材为中介的与学生的对话中,寻求一种新的突破,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当设计路名的启示发布后,学生跃跃欲试之际,教师即刻提出设计路名的建议,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为与文本(作者)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基。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路名时,老师及时与学生交流,最佳路名随即产生。如此,师生对话有的放矢,有效地实现教学向深度拓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师生与教材对话、师生之间对话,而且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由于他们心理年龄较为接近,个体经验积累也相差无几,所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容易相互感染,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当然这种对话不一定仅仅表现为对等的言说,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彼此的敞开、倾听和接纳。在“新闻发布会”,教师让学生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时,其间不断有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和完善,从中获得来自于同一视界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