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秀
1975年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召开时,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坚持出席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期间,他见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最初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的陈望道先生,热切地握住他的手询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 本找到没有?”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说:“没有。”此后不久,周总理于1976年1月不幸逝世,译者陈望道也于翌年10月与世长辞。
也是在1975年,山东省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到革命老区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许多老同志毅然把战争年代使用过的梭镖、镰刀、铁剪等献了出来。县里还将烈士刘良才家那三间老北屋及室内旧家具,批作中共刘集村党支部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起来,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此时,84岁的老人刘世厚激动地说:“我这里还保存着当年大伙儿学过的那本‘大胡子的书,我愿献上!”当时,刘世厚老人并未意识到,他历尽千辛万苦,亲手保管达40多个春秋的“大胡子的书”,竟是中国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山东省广饶县位居鲁北,地虽偏僻,封建势力却盘根错节;又加上1919年五四运爆发的导火线是山东问题,因而这里的爱国反帝斗争更显高涨与深入。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也相应较早地走上救国救民之路。其中,刘俊才(刘子久)、延伯真、刘雨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1919年秋,由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在济南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的会员们学习和研讨的主要文献就是《共产党宣言》。在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扉页右下角,清晰地盖有一方“葆臣”朱红印记。经调查得知,“葆臣”者姓张,系济南的早期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23年12月15日《济南地区团员调查表》,张葆臣原籍江苏无锡,1922年1月1日入团,后调济南工作,是济南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1922年曾担任济南党支部代理书记的马克先后来回忆说,张葆臣系驻济南的七名共产党员之一,其公开身份是道生银行济南分行的职员。道生银行是沙俄在中国开设的银行,总行在上海。张葆臣时常往返于沪、济之间,加之在党内经手党、团刊物、马列书籍的发行工作,因而持有这本首版《共产党宣言》当属情理中事。
不过,这本盖有“葆臣”红色印章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却是由刘雨辉传播到刘集村的。刘雨辉,女,广饶县刘集材人,十几岁时,就毅然冲破封建礼教,走出家门,先后赴济南女子养蚕讲习所和苏州女子产业学校就读。1925年夏,她毕业后到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此时正值五卅运动时期。她在反帝爱国的洪流里,广泛结识了济南女师的王辩、侯玉兰、于佩贞、刘淑琴等许多女共产党员,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群活跃的女共产党人,经常与刘俊才、延伯真、张葆臣等男同志一起开会,学习,活动。如是,那本盖有“葆臣”印鉴的《共产党宣言》便辗转落至刘雨辉手中。
1926年春节,刘雨辉偕同刘子久(刘俊才)、延伯真等同乡,返里省亲,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连同其他一些马列主义书籍一并赠给刘集村党支部。该支部成立于1924年冬,当时适值刘子久回乡期间,发展了刘良才入党,并建立了刘集村党支部。
《共产党宣言》首版本从此在刘集村扎根落户,开花结果,经历了不平凡的半个世纪。1931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调时任广饶县委书记的刘良才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次年8月,广饶西邻县的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县党组织遭到空前破坏,不少共产党人罹难遇害。刘考文预感到自己有被捕的可能,便将《共产党宣言》再移交给忠厚老实、不易引人注意的老党员刘世厚保存。时过不久,刘考文果然被捕入狱,居室被抄。而刘世厚接过《共产党宣言》后,细心地在自己睡的土灶壁角处,挖制了一个暗洞,把封装“宝书”的竹筒藏匿起来;在情况危急时,又曾将“竹筒”移入山墙的砖瓦雀眼里。这样,这本“宝书”始终未被敌人发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广饶、益都、寿光、临淄“四边”地区的刘集村一带,虽长时期属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但仍经历过敌人多次“大扫荡”,只是因为刘世厚的精心保管,才使得这本《共产党宣言》一次次地逃离劫难。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2月出版问世以来,已历161个春秋。至今,《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已被翻译成200种文字,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中国,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共产党宣言》先后共有5个中文译本。它们是:1920年陈望道版本,1930年华岗版本,1938年成仿吾、徐冰版本,1942年博古版本及1949年陈瘦石版本。
关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出版时间,长期以来都未曾厘清。毛泽东在谈到他的思想转变时,曾讲到他于1920年春季二次旅居北京时,阅读过陈望道翻译 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本人则回忆道,该书是1920年4月在上海出版的。于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都误以为《共产党宣言》最早中文译本的出版时间是在1920年4月或春季。
1980年初,在上海发现了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它被上海档案馆保存着。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上,刊出了该版本的介绍文章和照片。上海本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因为这说明《共产党宣言》最早中文译 本的出版时间,不是1920年4月或春季,而是同年的8月。1983年适值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对此再作报道。只是由于上海本系一孤本、孤证,对其出版时间,仍有人持犹豫态度。
1975年,《共产党宣言》1920年中文初译本在广饶的现身,打破了其“孤本”、“孤证”的局面。1986年初,山东省东营市政协在编《文史资料》第2辑时,收集到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和保存的这本《共产党宣言》。他们立即向中共东营市委和中共山东省委提出《关于鉴定和保护革命文物〈共产党宣言〉的建议》。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李昌安遂于同年2月21日批示:“建议很好,望组织落实。”
1986年5月,在政协东营市委员会的组织下,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东营市政协文史委及广饶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组,对广饶收藏的《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和鉴定。经考察,《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的特点是线装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像片上方是自右至左的横排字,凡四行;自上至下依次模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产党宣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校;在马克思像下端,依旧是自右至左的三个横排字:马格斯。内文以5号铅字竖排,共56页。封底自右向左,依次印有数行竖排字:“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原著者马格斯、安格尔斯”、“翻译者陈望道”、“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
考察特别指出的是,广饶藏本封面书名印刷有错误。考察组把中共中央编译局所保存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再版本与1920年8月广饶藏的初版本相对照,发现广饶本原应是《共产党宣言》,而却印作《共党产宣言》,词序颠倒。经考察,当时这一现象并非发生在个别印本之上,显然是因排印和校对疏忽所致,并非译法不同或其他原因造成;因内文扉页上竖排的书名,清晰地印着《共产党宣言》五个大字。可以推断,正是因为发现了书名行文的词序谬误,加之书已售罄,故在9月间“再版”时,予以了及时纠正。考察组经过比较,认为上海本封面印刷情况与广饶本完全相同。这便足以证明,广饶本与上海本完全是同一个版本,最初出版时间是1920年8月。
如今,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已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是让人骄傲的“国宝”。现在,在刘集村村委大院里,不仅有刘集村党支部的活动遗址,而且有刘世厚老人的石像。刘世厚,这位《共产党宣言》的保存者与捐献者,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宝书”的革命老前辈、老党员,已于1979年走完了他88载的人生历程;但他以毕生精力和生死代价保存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最初版本,将与日月同辉,永放异彩。
作者单位:广饶县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