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得:未来的知识认识观与建构观

2009-03-31 07:23洪逸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社群建构环境

洪逸文

阳明高中虽然没有中仑等未来学校的优越条件,但经过一番努力后,亦争取到机会,加入未来学校计划的队伍中。用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去践行“未来学校”计划。本文就“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定位与发展”等方面与同仁共同探讨交流。

● 展示:本校未来学校计划

1.发展ICTiL (ICT in Learning) 教学与学习模式

以过去各校发展学习策略的计划为基础,如SILS系统模式(中仑中学)等,尝试网络与课堂结合学习,进行各类主题式学习课程,以开发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着重发展学生认知技巧,增进其知识认识论。以便帮助学生在未来信息时代有效地吸收讯息与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自我学习与判断。

2.发展“社会建构”导向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参考前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如ICTiE、ASSURE与IRS系统等,且利用国际网络的公开性与分享性,建立学生的学习社群。期望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环境,与他人进行知识的沟通与对话,这不仅能共同建构出个人知识,还能具备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

3.以Peer Coaching形式发展教师成长课程

在着重发展认知技巧与知识认识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如何才能协助学生对话与沟通,建立社会建构取向的学习环境,实为教学的一大挑战。因此,必须探讨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这些科技整合教学课程中可能发生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研究教师对科技的态度与在教学中应用科技想法的改变。以便后续结合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同侪辅导,配合专家学者的研习讲座,提供类似学习社群的虚拟网络教师辅导团,形成教师网络教学与学习社群,并以此为教师教学的支持与其know-how的知识库。

4.确立学校发展定位与组织再造

本校的未来学校计划内容包含学校组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三个主要结构,这些结构的元素都是环环相扣,互有影响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建置行动学习/教学环境、发展主题式教学/学习(PBL)课程及线上/合作学习,进而建立学生的学习社群,增进认知技巧及知识认识论,也就是本计划所谓的ICTiL模式。

首先,行动学习/教学环境的建置仰赖学校组织是否能够进行适度的检讨与调整,先利用未来学校核心团队的虚拟组织规划相关事宜,进而成立类似“学校发展中心”的创新单位,以协调外部资源、学校行政及教师团队的运作,整合相关资源,发展彼此沟通、合作的平台。然后建立 “教育服务整合系统”。一方面对校内提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各项设备与资源,另一方面则可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经验回馈给教育信息科技专家及类似计划的规划者,帮助此类教学/学习环境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更新还能替学校寻找自身的特色与定位,以确立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对第一线的教师而言,发展融合信息科技的主题式教学/学习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使用ICT设备,更要能将ICT设备应用在教学过程,即教师应熟悉数字教材的制作与管理。而相关的专业成长课程与教育训练,除了来自学校组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外,校内专家教师与同侪之间的辅导协助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主题式教学/学习课程,最重要的是统整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 教师团队在发展此类课程时,需要沟通、分享彼此学科的相关知识。换言之,教师团队可因此重新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不再以自己的学科本位为中心,而能共同协调、建构出主题式课程的内容。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认知: 现在许多社会科学议题(主题)并不一定有标准的答案或解决之道,往往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协调。此外, 教师在形成主题式课程的沟通中,更能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方式,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社群。

● 经验:实施计划阶段性总结

1.学校组织的检讨与调整

为了有效凝聚全校对于未来学校计划的共识及推动各种措施,学校必须要有一个专责的组织来统筹规划。运作成熟后期,学校应成立类似“学习发展中心”的单位,不仅要作为各项TSOF事务的窗口,更应成为推动校内教学研发创意的来源,同时,还要举办专业成长训练课程。

2.教师成长训练课程的发展

由于本校力求提升学生的认知技巧与知识认识观,实施的教学方式则是通过跨领域的主题式学习来进行。这些都与教师以往的教学想法与模式有差异。因此,本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想法是否能够转变,包含其对科技使用与其应用于教学的看法。另外,教师必须发展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配合ICTiL学习模式与学习环境。 因此,相关的教师成长课程更应被视为是不可或缺的。本计划拟采用“教学”与“科技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发展教师训练与专业成长课程,以帮助教师利用同侪与导引的学习方式,建立持续学习的创新机制。

3.主题式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主题式学习课程涵盖计划目标中ICTiL学习模式发展的“社会建构”导向网络学习环境等目标,而且,这些课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可被视为关键环节。

一般而言,主题式学习通常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统整学习方式,希望学生所形成的学习社群能通过实体或网络学习环境,结合行动辅具,发展其探究与推理的能力。然而,从教学或学习面向而言,探究能力的核心概念在于探索、解释评价与沟通。换言之,主题式学习所强调的不仅是学科内容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追求与探索知识的能力。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在主题式学习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具有主导地位,教师则扮演引导与辅助的角色。

4.建置行动教学/学习环境

ICT的使用,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辅助学习的心智工具,而且在“社会建构”的想法下,ICT则是社会媒体的角色,帮助同侪间进行讨论、论证而建立对话社群,并能通过彼此间合作形成的学习社群而建立共识。

相关行动教学与学习环境的建立,与ICTiL模式成功与否息息相关,而此类环境的建置除了需要选用适合的应用软件与硬件设备外,还需要外部信息专业人员的协助,更需仰赖学校创新组织与教师团队的熟悉、应用与回馈,以符合教学需求。

就本校未来学校计划的实施内容与方式而言,并非只是将ICT运用在教学与学习上,而是希望从探讨教学与学习的本质出发,通过调整教学与学习的模式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动。然而,此ICTiL模式能否成功,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角形结构缺一不可。这也再次证明:即便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只要调整教学/学习的想法与环境,学校与教师仍有存在的价值。

● 展望: 未来工作的重点与建议

展望新一年的工作,重心将会落在两方面: 学校组织的变革与参与教师群的质变与量变。

1.学校组织的变革

在未来阶段,学校将成立类似“学校发展中心”的专责机构以取代先前“核心团队”,来统整行政、教学与学习的所有事宜。同时,增设中心主任与服务推广组。加上原有信息组与系统管理师之人力,再调配教学组、设备组、实验研究组、学生活动组、庶务组之人力,作为运作之核心。其主要功能有:规划专业发展策略、教师专业成长训练的举办与考核追踪、创造一个创新与支持的网络、发展推广应用ICTiL模式的策略、提供专家教师支持。

2.促进教师群的质变与量变

首先,应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教师社群对ICT使用的接受度,以期能协助他们接触并使用ICT设备,克服其对科技的恐惧与不信任感。

其次,探讨这些不同社群的教师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找出ICT设备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基础运用,让教师熟悉所使用的ICT相关设备,进一步扩大参与教师的人数,让ICT使用于教学的影响扩散出去。

对于那些已经在教学中熟练使用ICT设备的教师,则可敦请其中有经验教师,加上校外有经验的教师,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分享与讨论,尝试适宜的学习与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社群建构环境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环境清洁工
建构游戏玩不够
漫观环境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