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涛
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构成新高考试题鲜明的外在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研究其内在的命题技术更有利于把握高考试题的命制规律,对复习备考更为重要。
聂幼犁教授在总结上海市近几年高考命题技术时,曾把历史选择题的命制技术归纳为四条:深入法、具像法、情景法和逻辑法,笔者把这四条概括为两个词——“深入浅出”和“情理交融”。这里以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为例作简要剖析,希望对考生高考复习有所帮助。
“深入浅出”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文章写得通俗易懂,这里用来描述命题技术。“深入”指深入法,就是对重点知识合理地深入,辩证理解,以考查考生对其的理解掌握程度。“浅出”的方法称为具像法,就是用实物照片、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取代文字,以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
1.深入法。高考命题重在考查主干知识点,而掌握主干知识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简单地迁移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对重点知识合理地深入,成为考试命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1(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解析:本题要考查的主干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切入点是诞生的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材料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称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发明家”,是因为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提出了许多天才美妙的设想。但是因为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也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他们的“社会主义”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这里的“发明家”有特定的含义,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加以理解。故正确答案为B。
启示:这类题目要求对一些特殊的提法进行说明和解释,而这些提法往往并非其字面含义,一定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加以理解。“合理”是深入法的要诀,标准要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应该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
2.具象法。作为信息载体,实物照片、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具有文字叙述难以比拟的长处,可以更好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它们往住被作为“具象”的形式。
例2(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7题)下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解析:本题以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为切入点,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推断的能力。本题主要的信息源就是这幅画,而这幅画的作用不在于其艺术价值,而在图中的关键信息——一架飞机,试题是考飞机发明的时间,即20世纪初期。故正确答案为D。
启示:此类试题的设计需满足两个条件:1.图片是解题的必要条件,2.用图片创设解题情景比文字叙述简明。如果没有图片也能解题,命题技术是有欠缺的。解题的关键是能否从图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从图片中看文字”是原则之一。
例3(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7题)《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题干已出现《民报》创刊号这一重要信息,考生自然要联想到同盟会,进而联想到辛亥革命。黄帝像不是本题解题之必要条件,但是图像的文字说明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伟人黄帝”,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宣传排满革命”。故正确答案为B。
“情理交融”这个词常用来说明处理事情的水平或状态,这里笔者用“情理交融”来概括两种命题技术。“情”指情景法,就是用与教材难度相当的文献材料设置情景,以考查运用已学知识、方法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的理解、判断力。“理”指逻辑法,就是用新的材料或情景提出正确推理等问题,以考查思维过程与方法。
3.情景法。历史时空是具体而又丰富多彩的,变死板僵化为生动具体符合高中生认知的特点,也是试题活力的体现。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解决问题,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鲜明特征。
例4(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为考点,通过当时报纸一篇报道创设答题情景,要求推断材料所反映的最为合理的历史现象。题干中的时间提供答题的大背景——1869年,洋务运动刚刚起步,维新思想尚未形成,B、C两项先排除。材料强调的信息是“男女有别”,“虽经此例”说明已有男医生接生的实例,但认为不妥。因此最合适的答案应为A项。另外,D项表述缺乏“历史味”,此类选项一般可直接排除。
启示:情景是历史的、具体的,时间往往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由具体的时间联系到阶段特征,从而在时代的大背景中解决问题。
4.逻辑法。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是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如判断、推理、论证等,其过程与方法体现了一定的逻辑性。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例5(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9题)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和一般试题不同,本题的材料不在题干中,而是在选项中,但是并不影响逻辑法的运用。题干中的观点是“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只要找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即可。A项的意思与之相反,B项说的是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D项说的是外国棉织品受到限制,C项说的是外国机布对中国土布的冲击,因此只有C项能够直接证明观点。
启示:读懂材料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熟悉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则是必要条件。
研究和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技术虽然不能取代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前提下,必将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