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平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模式,以采购、销售职能作为与上下游企业沟通合作的端口,并建立基于该端口的质量管理理念、措施、技术和标准平台,使供应链各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一体化。
关键词:供应链 质量管理 模式 实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企业开始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它以“全员、全企业、全过程”参与为主要思想,这种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很长时间内对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企业界的广泛实践,仅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背景下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要求。
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一)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特点
当前许多企业仍然孤立地在本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而忽视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这种模式相对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发展,迫切需要改进,详见图1所示。
该模式的特点是:质量检验是上下游之间主要的质量联系纽带;采用封闭式结构,上下游缺少交叉和合作;企业重视内部质量管理,尤其是生产质量;忽视其他职能或业务环节对质量的影响;产品的质量流被割裂,质量形成过程不完整。
(二)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弊端
1.质量管理局限在企业内。在传统模式中,上下游之间缺少沟通端口和平台,很难合作,即便每个结点都在各自企业内部有效地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也会导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对称的信息和协同的规划和做法而使各环节质量彼此脱节,甚至参差不齐,不能形成完美的整体质量。
另外,在这种模式中,物流环节的质量影响也常被忽视,导致出库检验的合格率高,而入库检验的合格率却比较低。这种流通过程的质量往往与上游环节对商品实施的包装、所贴的标签不当有关,也与核心企业对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不足密切相关。
2.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流被割裂。产品的质量并非仅形成于制造环节,它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与分析、产品设计阶段,形成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传统模式中,质量管理重点关注制造环节,而对产品质量有深远决定性影响的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却被忽视,这为产品质量的最终实现埋下了隐患。同时,忽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协同管理也会导致缺乏供应商对产品设计的原材料支持。
3.忽视了顾客需求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模式重视对质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主要运用定量的质量分析管理工具,并主要关注产品性能的好坏。而事实上,质量不仅包括运用指标定量衡量产品是否达标的客观性含义,也包括从客户需求角度去衡量商品是否适用的主观性含义。即使产品性能达标,也可能因为不能迎合市场需求而产生质量问题。
4.缺乏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中,企业专注被动的质量检验。如,企业B 检验供应商A 的来料,若发现有问题,就可能会耽误相关产品的生产;如果企业B没有检查出来,直接投入生产,最终产品交到C客户手中才发现质量问题,再通过分销商向制造商再向供应商反馈,供应商才开始纠正,那么在整条供应链中从发现问题到改正问题的时间更加漫长。这样被动、低效的质量反馈系统显然不能快速响应客户的要求。
5.质量管理成本高。质量管理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大部分。在传统质量管理观中,企业较少作出质量预防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预防成本,但是后果是倾注更多的成本在来料检验测试、返工停工、退货修理以及赔偿等方面。这些成本最终转移为产品成本,降低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模式概述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其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产品质量分别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后,其质量特性伴随物流传递到下游企业,构成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传递,最后到达最终用户。
以下是笔者针对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缺点,结合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构建的一个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见图2。本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采用开放式结构,上下游之间质量管理领域存在交叉和彼此渗透。采购/销售职能充当共同合作的端口,不只是简单的产品交易行为,更是供应商/客户质量管理行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生产和检验过程,它覆盖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论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以及售后等全过程。重预防,兼鉴定。一改传统质量管理的那种限于被动鉴定维护的局面,转向以主动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的质量预警功能。
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路径
(一)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应鼓励员工对自己的操作流程不断提出改进建议。其次,质量团队制定质量文件,明确规定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每个流程和操作步骤的规范,制定相应的标准,明确质量审核的要点和质量目标,将质量文件分发每位员工执行。然后,质量团队按照预先规定的审核周期对各环节运行的质量进行检测,按要点对质量进行审核,进行质量的目标管理。并且,对质量审查记录进行分析、评估,明确可以改进的区域并进行改进,建立闭环纠正措施数据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追溯问题的起因,以期不断完善。最后,制定对供应商、分销商、物流商的质量要求和标准。 (二)采用开放式结构
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要求本公司的质量管理拓展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中,形成质量管理的统一。这就要求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必须有开放的端口,这个端口应当能够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对其提出标准和要求,对其质量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审核,接受其反馈等。所以这个端口绝不只是一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只是一个工具和技术平台,端口应当由能够借助信息系统进行前述工作的企业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本模式以采购/销售作为面向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端口。
与传统模式下采购以购买原材料为主要职能不同,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下的采购职能还包括供应商质量管理。即本公司已对供应商的采购、生产、物流、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设立了相关的标准,采购部透过与上游供应商的销售部门、项目部门以及质量部门的衔接,按照该标准要求供应商,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同样,销售部门作为面向下游的端口,将本企业关于销售、物流的质量标准传达给分销商和物流商,并对他们的执行结果进行审核和监控。同时销售部门还应当接收客户、分销商等的反馈并通过采购部门借助信息系统将其向上游传递,这样的传递路径简单而直接,反馈速度快。
(三)建立畅通的质量沟通平台
面向供应链的质量沟通平台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产品可行性分析、前期产品质量规划、风险控制定义、产品认证、工程(变更)确认、质量问题确认以及解决等。通过这些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全面地了解并控制供应商端的质量能力、质量风险、产品质量状态、产品变更内容以及质量问题解决的措施和状态,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质量信息充分向客户进行展示。
(四)导入前端产品质量规划体系
产品质量并不是只产生于生产制造环节,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观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质量规划。前端产品质量规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通过前期质量规划,确保先期质量策划活动按进度展开,并明确顾客关于产品认可、产品获取、质量、包装、计划和工装方面的要求,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使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生产、物流、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后序环节的质量要求,确保质量链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的完美衔接。
(五)注重对物流环节的质量管理
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中,企业制定了物流操作环节的规范、物流质量的标准和要求、质量审核的指标体系,并告知物流商。同时,借助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对物流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通过对物流商的动态评价进行更新和淘汰,确保物流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产品的物流方案的设计也是提升物流质量的重要途径。
(六)加强质量成本控制
建立预防质量事故发生的质量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缺陷预防措施,如对员工进行质量培训、对设备进行可靠性诊断、适时更新设备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质量预防成本,但这些措施会有效降低产品不合格率,使鉴定成本、保修成本、失去顾客的成本等大幅下降。所以,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在对各项质量成本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预防成本的上升与鉴定成本、故障成本的下降进行权衡,找出最佳的成本投入结合点,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以期获得最佳的质量成本控制效果。
结论
事实上,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变无论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来说都非常迫切,大企业已意识到质量管理模式调整的必要性,但很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切入点;而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原因还没有产生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需求,但客观上,如果能够提升其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必将为其赢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国文,赵海然等.供应链管理-核心与基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理查德•B•蔡司等.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CHARLES R.MATTHEWS,禹春云. 把供应链与全面质量管理联系起来[J].质量探索,2007
作者简介:
景平(1976—),江苏扬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专业: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