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论

2009-03-30 03:17唐家柱
江汉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唐家柱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特点作了规定,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及其矛盾,也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010-0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存在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之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所概括的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既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两个方面及其矛盾,同时又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提出对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看,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要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是与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相联系的生产力: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规定了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目的。由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便揭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本质论,其科学内涵和巨大的实践价值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一、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能够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前提

邓小平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社会主义究竟是哪个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内涵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内在关联的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长期未搞清楚。首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未搞清楚。说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指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依据是它的内涵。它所讲的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都是有区别的。

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木质并将其放存优先地位,表明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时候,强调的是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将消灭私有制放在首要地位。这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轻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实现中的地位。事实上他们正是依据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提出社会主义理论的。他们也提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要重视发展生产力,但他们注意的焦点并不是生产力。他们之所以没有把解放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已经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礼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生产力前提,这样实现社会主义的矛盾主要方面就转向解决生产关系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中国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推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发展利:会化生产力,改变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时代差距,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首要任务。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优先地位,是针对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来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片面追求所有制问题的解决,未把生产力发展放在首要地位的主要错误提出来的。

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放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表明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中,剥削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目的决定的,而在资本主义已经造成的工业化生产力基础上,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只要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即可实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所讲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的。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水平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差距很大。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并不能完全实现。这种局面只能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变。

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结果,表明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购买力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出现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暂时中断。在这个历史前提下,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即可实现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实现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存在一个很大的时间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发展生产力置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地位。

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来看,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主要精力转向经济建设,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去认识社会主义才有了可能。为了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党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论述很多,比较集中的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允许部分人先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吸收外资、搞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二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各种经济形式都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三是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搞改革都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贫穷状态,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允许先富是为了达到共富,共同致富我们从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等等。这些论述都涉及到社会主义本质,但都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表述。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紧要关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针对改革性质的错误评价,集中批判了“左”的观点,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系统科学的表达。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是一个相互联接相互呼应,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与其它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相区别,才是社会主义要求发展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并同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才是够格的社会主义;而共同富裕只有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前提才有可能。从解放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从消灭剥削到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由不够格到够格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每句话都有自己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规定,缺少一句都不行。这样的理论概括只有以改革开放前我们党现

代化建设近30年的探索为背景,以改革开放14年的实践为支持才能够形成。

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在中国之所以处在初级阶段,是因为不发达。所谓不发达是社会尚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之中,改变这种不发达状态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本质论,既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上揭示了中国不发达的具体状况和解决不发达问题对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又以在发展生产力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对生产关系作了社会主义的规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以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论。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本质联系,因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现代化是涉及社会基本结构各方面的全方位的社会革命,既要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自的矛盾,同时又要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在解决这些矛盾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又是最基本的。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力方面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要完成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任务,把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包括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工业化国家,由一个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家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缩小地区之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改变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决定了生产关系的特点:一是生产关系要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都要充分发挥作用,生产关系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的。二是生产关系要能够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外部保障。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在社会转型和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的,生产关系形式要化解生产力发展中贫富分化造成的力量内耗,维护社会稳定。形成生产力在竞争中发展的优势。三是生产关系要能够保证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现代化是后发的,如果生产力只是亦步亦趋跟随发达国家,中国的落后被动状态永远无法改变。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包含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愿望。把这个愿望变为现实必须在生产关系形式上进行创新,使生产关系形式既能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积极成果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苦难,从而形成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产关系既是解放和发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同时义是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生产力提供保障的生产关系。

邓小平把解决生产力发展问题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突出地表达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体现一个礼会与另一个社会区别的,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对一个社会的性质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表现出来的,是间接的。在谈一个社会的本质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只讲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涉及生产力。因此,有些人对邓小平把解决生产力问题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优先地位不理解。其实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因为邓小平所讲的生产力不是孤立的生产力,而是运动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从“解放”、“发展”生产力上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了规定,是包含着对生产关系的要求的。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置于首位,是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未能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教训提出来的,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使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之中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解决生产力问题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优先地位就从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层面,强调了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价值。

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统一起来。如果我们孤立地从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生产力发展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合适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从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中产生出来,它的产生造成了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迅速解体,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使西欧走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此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长期保持着领先世界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实行私有制,产权关系明确,生产力诸要素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作用。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竞争中利润追求和资源配置机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不适应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现代化面临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人口众多、劳动力大量过剩、人均资源短缺的困难和可能被殖民化边缘化的国际环境。如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极分化及其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将比任何国家都严重,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无以形成,整个民族难以生存自保,哪里还谈得上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去竞争?中国现代化一开始政府就以强势介入,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无以立足。社会化大生产形成条件的缺乏使得资本主义的追求在中国困难重重,这样才把中国推向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党在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中又产生了新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设计是着眼于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的。当中国搞社会主义时尚不存在这个矛盾,这一设计超越了中国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在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就不能为社会化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条件,而把社会主义教条化又有可能脱离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社会化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运用市场机制和资本增殖。但由此产生的贫富差距、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又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价值追求发生矛盾。社会主义本质论解决了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矛盾。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求我们,生产关系形式首先要能够满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以此为前提考虑以何种生产关系形式限制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剥削,化解生产力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按照这个要求去

实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被逐步创造出来,生产关系形式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引导下增加社会主义因素的分量,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对现代化建设中的生产关系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不提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本质这样表达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层次抽象。与实现共同富裕相比,所有制和分配方式都是手段,都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只有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进入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不提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但又内涵着对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规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部条件,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要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就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二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提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是给解决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问题留下空间。社会化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对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对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作出具体规定那就可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一起来,对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要求都是动态的具体的,这个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去解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出了方向和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在所有制上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结构。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避免生产力发展中剥削的普遍化导致两极分化,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造成集中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势。但仅有公有制解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因为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在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中需要不同层次生产力中的诸因素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不仅公有制不能再采取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形式,而且应鼓励、引导和支持包括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由于有了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出来的财富能够用于造福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

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在分配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但发展生产力仅靠按劳分配是不够的。因为按劳分配一般只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形式,而不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发展生产力也不能只是依靠劳动者的活劳动发挥作用,还需有构成生产力诸因素的生产工具、资本、技术、管理等都能发挥作用。要发挥这些生产要素的作用就必须允许这些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只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才能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结合起来。

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在资源配置上要把发挥市场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统一起来。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传统的国家统制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而市场经济则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使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但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存在着竞争的盲目性和调节的滞后性,尚达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社会发展中的公益性问题市场经济尤能为力,听任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必然出现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这就需要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作用的局限。这种宏观调控在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并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领域的活动,调控方式主要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这样就在经济活动的调节上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统一起来了。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论直接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联系问题,并未论及上层建筑。但由于利: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也就被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及最终目标规定了所有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种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法律制度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必须反映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非公有制形式及非按劳分配方式,这就要求政治法律制度对其地位作出规定,以保证其合法性和正常运转。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和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有可能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任其发展又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大多数人的不满,侵蚀制度的礼会主义性质,这就要求政治法律制度规范其活动,使之合法经营,尽可能保证其所产生的社会财富转向投入扩大再生产,以保证共同高裕的实现。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尊重社会化生产的形成规律,要保证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能够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实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一个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来认识、把握这个矛盾,动员和组织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不断适应这种矛盾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保证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存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后为解决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矛盾进行不懈探索所形成的科学认识方法、基本原则和领导方式、工作作风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保证。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观念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态势。为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在发展生产力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法律制度,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观念文化中的支配地位。同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与封建历史传统、自然经济以及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相联系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出现一个消亡过程。在发展生产力,利用某些与资本主义相似的方法(如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时也会产生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存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矛盾运动中,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种观念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观念文化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资产阶级腐朽的观念文化影响由扩大到萎缩,而封建的观念文

化则趋于没落。

五、在发展生产力中消灭剥削,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

不能正确看待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长期未被认识的重要思想障碍。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时,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评价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的。显然,当生产力尚未发展到消灭剥削的水平时,强行消灭剥削必然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利于高级形态社会各种要素的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发生的前提,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并不能完全消灭剥削。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革命实践,既使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获得了制度前提,又因为对剥削的批判形成现代化建设最深层的思想障碍。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发展需要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能够科学把握剥削,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消灭剥削,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剥削的出现为前提的。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邓小平所讲的剥削是指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出现的剥削。如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存在剥削,改革开放中没有剥削的出现,就不会有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所谓消灭剥削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剥削现象,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吞国有资产、接受贿赂,商品生产中的假冒伪劣,平均主义等。这种剥削只能改变财富的占有状态,而不能创造财富,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完全对立的,应该惩处或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另一种剥削,这种剥削是在改革开放中从私有经济、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中发生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从提出的背景和主要所指看,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所讲的剥削是这种剥削。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剥削的产生、消灭与生产力的状态、发展需要和共同富裕的实现联系起来,是对过去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发现成为可能。

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剥削的把握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确定。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讲的剥削是与生产力发展状态和发展需要相联系的剥削,它包括对剥削的利用和剥削的消灭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剥削的这一把握,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力的发展状态的确定。它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产力不是资本主义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而是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中的生产力。对剥削的把握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关系的特点的确定。这种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和发展需要,既能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存在,利用其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同时又具有在发展生产力中消灭剥削的功能,对剥削进行必要的限制、转化,防止其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剥削的把握中所包含的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确定,使之具有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理论品质。

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包含的剥削的辩证运动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取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讲的剥削是一种特殊的剥削。这种剥削既是与生产力发展需要相联系的剥削,又是受与共同富裕目标相联系的公有制经济规定和引导的剥削,是在发展生产力和追求共同富裕的相互作用中可以消灭的剥削。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利用剥削和消灭剥削是生产力发展同一过程两个不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扩大商品交换,运用资本增殖,因而产生了剥削。这种剥削在产生的同时,推动了生产的社会化,创造出社会财富。有利于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状态。在这种财富创造过程中,一方面,是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生活水平的悬殊。另一方面,是社会需要的满足,国家税收的增加,就业压力的缓解和社会稳定的保障。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造成贫富差距,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可能。但是这种积累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主要的社会财富掌握在代表广大人民的国家手中,财富在私人手中积累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国家手中积累。私人财富的积累始终受到社会主义的规定、引导和约束,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法律的保护下,这部分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上。在这种积累产生的剥削的两重性中,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是主要方面。它所产生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可以改变或阻止的。在剥削的辩证运动中,消灭剥削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剥削现象也将因此被逐步否定。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与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责任编辑刘龙伏)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
探析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及其措施
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现代化建设之初探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浅析西部市(地)委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