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2009-03-30 06:51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预设新课改

郑 艳

[摘要]新课标从诞生至今也已八年有余,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看重学生读书的感悟和体验,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等,这都为语文教学开辟出前所未有的新天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和探索中,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又产生了一些疑问与困惑,本文试谈几点,愿与大家共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一、关注生成与忽视预设

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关心学生的思考与想法。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发展的空间。由此人们逐渐觉得一向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语文是开放的,课堂是活泼的,于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而传统课堂中的预设好像被大家淡忘了,甚至有人认为预设太束缚教学。

(一)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

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来适当地调整教学预设,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值得肯定呢?是不是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教师就改变预设,而跟着学生的想法走呢?一位老师在教学《祝福》一课时,让学生讨论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一组学生提出:祥林嫂有着勤劳、善良、淳朴、聪慧、坚强的优秀品格和不屈不挠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另一组则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者。老师便将此当作很好的课堂生成点,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课堂辩论,结果辩论了一节课。我以为这样的生成资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并不见得是一种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太低微,这种结果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本的意义,偏离了语文的学科特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当然不是把它简单抹杀,但如何利用,如何加以引导却是值得思考的。

(二)没有充足的预设,生成会不期而至

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没有充足的预设,生成绝不会不期而至。其实,预设并不是很多老师所理解的写出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实很多预设,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水面下更为广阔的空间,虽然不一定体现在教案上,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教师才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思考、展现,也只有这样课堂上教师才能会对随时变化的形势做出恰当地判断和适时的调整。但这种预设还应该有一点要说明,就是我们必须给预设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也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语文味的淡化

新课标首次提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也将各种各样的资源引入课堂,可是语文课最终还是语文课,要有浓厚的语文味儿,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变得热闹了,我们的语文空间是变得广阔了,可不知不觉间却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

(一)其他课程资源能取代文本

一位教师在教授课文《我的信念》时,先介绍居里夫人生平,再介绍爱因斯坦的评价,列举获得诺贝尔奖的各位大师,再说说中国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和发明。一节课就这样上完了,学生几乎没翻书,一个个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但对居里夫人的信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应有这样的信念却不甚了了。至于什么品味词语,感受人物更是无从谈起。试问这还是语文课吗?其味道在哪里?教材是最好的阅读范本,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营养餐中的“主食”,课外资源充其量只能是“副食”,主要靠它学生是会营养不良的。教师要立足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走进教材,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课外的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其他课程资源的纽带。有载体,才能有灵魂;若没有载体,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过于泛化的教学内容,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儿

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和拓展,这本是好事。但是,如果开发无度,拓展无序,那语文教学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拓展。在揭示课题时,教师就对“小骆驼”和“小红马”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从生理特征讲到生活习性,可谓是细致入微。在学习小骆驼和妈妈的沙漠旅行一段时,教师又一次出示搜集来的资料,详细地介绍了沙漠的特点,用文字、图片、音响等逐一进行了展示。然后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沙漠形成的原因。整节课,学生都在有关骆驼和沙漠的知识里转圈圈,没有整块的时间认真地读书,潜心地感悟。我们在欣赏这位教师占有大量学习资料的同时,不禁要问: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吗?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获得了一些动物知识和地理常识之外,还学到了什么?抛弃了文本的重点,迷失了语文课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不伦不类的地理课、自然课、生物课,这是语文教学的异化。[1]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中应该将关注的重点回归到语文上,文字的优美,形象的丰满,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在这样的思考感悟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妙!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却过于强调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将自己的职责置之一边,让新课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难道就没有底线

我们讲在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进行多元解读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是如果多元解读走向了极端,有时也会变得很荒唐。在有些学生的眼里,“狐狸”成了“聪明和智慧的化身”,“白骨精”成了“屡败屡战的英雄”,教师不仅不去进行恰当地引导,反而一味地表扬学生的观点有创意。在“生成”这个耀眼的光环下,有些教师已经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思维异化,完全迷失了自我。故事是别人的故事,解读中却不可避免地融进了自我,透视了心灵。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追求课堂的生成,但是必须是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但是必须是在符合人生基本价值观念的原则下,“多元”不是“无元”,“哈姆雷特”也不会是“贾宝玉”。当理解误人了歧途,当生成背离了文本,教师该引的要引,该堵的要堵,“该出手时就出手”。教育拒绝浅薄。[2],所以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也希望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多元解读,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桥梁作用。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对有些事物的看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好学生,教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避免学生在错误的感悟中失去真正属于他们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什么都他们说了算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问:“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呢?你们看怎样的学习方式比较好啊?”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由学生说了算。这样的语文课堂就真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自主学习,还学生主体地位不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这样失去的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点拨,失去的是教师应尽的神圣职责。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不能学生说学什么就学什么。教师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且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点拨。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与多媒体泛滥化

信息时代如果不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体信息量大,又有扩展性,能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是教学的得力助手,是创设课文情境的有力手段。为鼓励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现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都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依据,可是多媒体运用究竟应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呢?

(一)多媒体是丰富还是单调

多媒体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许多,它可以将许多静态的东西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将许多文学作品以影视的形式播放出来。多媒体是丰富的,可是同时它也会让学生失去想象力。什么都以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就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一切都确定了学生的思维也就固定了。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有的老师做了多媒体课件,想表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可是却没有想到这样的画面怎么是电脑动画能做得出来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落霞是红的孤鹜是白的,一红一白形成色彩对照;落霞是无生命的,孤鹜是有生命的,一动一静相互结合;落霞从上往下落,孤鹜从下往上飞,俯仰交错。这种意境这种美,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得出,只有闭上眼睛想才能感受得到。

(二)多媒体可以取代教师的读和写

读和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可如今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读和写已经离语文教师越来越远了。课堂中出现了动听的配乐朗诵,出现了整齐优美的课件展示,黑板上却是一片空白。从效率与效果上看,多媒体无疑高于教师的读和写。可是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学习的地方,它需要教师与学生思想的碰撞,教师的读虽没有磁带中的朗诵动听,可是却更富有感染力,那是课堂中的一种真情的流露,而且更会让学生为之倾倒。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读和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这里蕴含着教师的情感和生命。这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美学内涵的语言,如何传播,并引领孩子们走进语文、热爱语文,这是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新课改所追求的目标。新课改正是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思考了,我们完善了,我们距离成功不就更近了一步吗?

参考文献:

[1][2].王其华,阅读教学岂能忘“本”——新课改语文教学冷落文本现象的反思,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6.01期。

作者简介:郑艳(1977- ),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文课预设新课改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