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的主体性

2009-03-30 06:51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两会目的论主体性

戴 媛

[摘要]每年3月的“两会”期间,时任国家总理都会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会议上的口译员则以出色的工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口译员是如何在会议中发挥其主体性,并根据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口译;主体性

1功能翻译理论及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提出了翻译行为论与翻译目的论,并将此确立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目的论认为,所有的翻译都要遵循三个准则,即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

目的准则是翻译的首要规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目的准则用来解决意译与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灵活的译者与保守的译者等总让人进退两难的问题。就是说,特定翻译任务的目的要求的可能是意译,可能是直译,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策略,这都是依翻译所服务的目的而定。

译者所能做的并且应该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至少对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可能有意义的文本。用弗米尔的话说,译文应当符合“篇内一致”,(Nord,2005:41)即连贯准则。连贯原则要求译者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译本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

然而,由于翻译是将前人所提供的信息再现出来,因此可认为译文和对应的原文存在某种联系。弗米尔把这种联系成为“篇际一致”或“忠信”,(Nord,2005:41)这就是第三条准则,忠实准则。这一原则规定,一旦压倒一切的目的原则和语内连贯原则实现之后,译本和原本两者之间必须仍然保持一定的联系,不过对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2记者招待会口译及口译目的论

2.1记者招待会口译

每年三月,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期间,国家总理都会召开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作为一个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在记者招待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收看招待会的观众也来自世界各地,因此,现场口译员在会上扮演重要角色。

两会期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主要是交替传译,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汉语,且以汉译英居多。在口译任务中,发起者和委托人都是政府,译文接受者包括现场听众和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招待会情况的中外人群。原语作者通常是召开发布会的总理、记者或其他政府高层官员。口译员一般来自中国外交部翻译室,如2004年口译员为戴庆利,2005年口译员为雷宁,2006年到2008年的口译员均为费胜潮。他们都是国内著名的口译工作者,代表着最高层次的口译水平。

总理记者招待会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也使其口译工作具有其他类型口译没有的特点。例如,此类官方记者招待会从来离不开政治。口译员的翻译必须格外小心,避免犯些“政治性”错误而影响国家形象或国际关系。另外,总理在招待会上的发言相对一般口语来说,比较正式,且有不少关于国家政策、立场的表述,因此译文在选词、结构、文体风格等方面也要相对正式。

2.2 口译目的论

陶友兰,鲍效英(2008)根据目的论的三个准则,结合口译特点,概括出三个口译目的论准则:

1.口译活动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殊途同归。在口译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口译的“现时”、“现场”、“限时”的特点决定了口译的标准比笔译的标准要宽松些,只要保持“准确”和“流利”就可以了。

2.口译人员可以凸现很强的主体性。口译员以翻译纲要为指导,从特殊的翻译任务中总结出译语的交际目的,交际目的则使口译员决定如何完成翻译任务。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口译员是个起着积极作用的专家,掌握使用何种翻译手段达到译语目的。因此,口译员无需拘泥于原语的形式约束,而是重在传意沟通。当然,口译员也要负责任,在许可的范围内明确自己的权限,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口译员的主体性是要受到“忠诚”原则制约的,口译员不能胡译、乱译、随便篡改原语、歪曲说话人的意图。

3.口译的首要法则是“准”,不能脱离说话人的宗旨。也就是说,口译内容与原语是紧密相关的,很大程度上是原说话人的“影子”。(陶友兰,鲍效英,2008:4-5)

本文将选取口译目的论的第二个准则为切入点,以历年两会期间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实况记录为语料,分

析口译员如何在口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

3口译员主体性实例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人际互动。在此过程中,译者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要满足交流双方的需求,充分发挥主体性,协调发言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在两会期间为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口译员都是政府工作人员,来自外交部翻译室,因此他们首先要保障准确清楚地传达总理的意图,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例1:

温家宝: 我深知这件事情的困难。我曾经讲过,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

费胜潮: I know full well how difficult this job can be. I once said that Im afraid this year could be the most difficult year for China's economy. Why? It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a lot of uncertainti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is country. It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make decisions. (2008年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

例2:

Reporter from CNN: … There is turmoil and violence in Tibet. And China is accused of cracking down on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there. The Dalai Lama calls it a cultural genocide…… Taiwan this weekend will hold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 If the Taiwanese voters approve a proposal in the referendum that Taiwan reapply to the United Nations as Taiwan, will you consider that a de facto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if so, will China go to war to stop that? And now that Chen Shui-bian is stepping down, do you think there is any better prospect for you to sit down with the new president in Taiwan? 费胜潮: ……我们知道最近在西藏发生了骚乱和暴力的事件,而有人指责中国镇压了和平的示威游行,而且达赖也指责中国在进行所谓的“文化灭绝”……很快台湾地区将举行选举和公决,如果公决当中的议案被通过,也就是说选民通过选票认为应该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话,中方是否会认为这等同于事实上的“台独”宣言?那么是否中方会采取行动来制止这一做法?另外,现在陈水扁即将下台,您认为是否您和未来台湾新的所谓总统进行对话会出现更为光明的前景?(2008年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

在例1中,口译员在翻译“难在什么地方” 时并没有保留原文的形式,而是将其翻译成“why”,并与后面的“because”照应。从目的论角度看,尽管这样翻译改变了原文形式,但成功达到了交流目的,传达了原文意图,并且节省了现场宝贵的时间。在例2中,外国记者的提问里涉及到许多政治敏感性的词语,如“cultural genocide”,“go to war”,“president in Taiwan”等,在翻译成中文时,口译员注意到对这些敏感词汇和表达进行主动“掩饰”,如在“文化灭绝”和“台湾的新总统”前增译“所谓的”,把“中国发动战争”转化成“采取行动来制止”。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译者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翻译策略,而不必拘泥于原语的结构。

充分传达发言者意图并不意味着忽略听众的接受程度。事实上,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框架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受众——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Nord,2005:15)口译员在翻译时,也必须考虑到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为了成功达到翻译目的,在确保“忠诚”的前提下适当发挥主体性,调整翻译方法。

例4

温家宝:加强两岸经贸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加强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条根本原则。

费胜潮:I think our policy to developing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with Taiwan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that is to step up cooperation and to seek win-win and mutually benefit cooperation. This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2008年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

例4的译文省略翻译“用八个字”,对听众理解原文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帮助。让外国听众知道这条原则是用八个中文字来表达的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将“忠实”地其翻译出来,只会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

4结论

21世纪,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口译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新闻发布会口译,是一项艰巨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国家对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历年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实录中选取大量实例,研究口译员主体性在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中的体现。在口译正式开始前,口译员可以通过研究翻译大纲和原文,进行主动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在一定的“忠诚”范围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上的约束。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张美芳,王克非译.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中国翻译,2000(4).

[3]陶友兰, 鲍晓英.高级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2).

[5]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10/content_9890735.htm

作者简介:戴媛(1985—),女,湖北武汉人,现就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文体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两会目的论主体性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