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枪械是一种冷冰冰的武器,它的颜色一般是黑色。但是有这样一支枪却与众不同,它出身名门,性能出众,在出生地被冷落,但在现代中国革命的战场上却大显身手:它打响了“中国人民革命第一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朱老总、刘帅、徐帅等众多人民军队的英雄所钟爱,被视作人民军队的象征之一……有了这样的光辉历史,它便不再冷冰冰,而是火红的,它就是红色手枪——驳壳枪。
系出名门
在枪械的世界中也有血统论,毛瑟、托卡列夫、勃朗宁、柯尔特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贵族”。我们的“主角”——驳壳枪要是论起血统来,真可谓是系出名门:它出身于世界最为著名的枪械公司之一——德国毛瑟公司。
毛瑟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7月31日,当时符腾堡国王腓特烈一世在德国黑森林的一个小镇奥伯恩多夫建立一间皇家兵工厂,该工厂于第二年开始运作,仅雇佣了133个工人,专门为普鲁士军队生产武器。毛瑟两兄弟——威廉与保罗自小就跟随父亲在这家兵工厂当学徒,也是在这家工厂开始尝试设计枪支,其后该厂辗转落入毛瑟兄弟手中。毛瑟公司的产品如1891、1892、1894、98K等型步枪(算上仿制)共有数以十计的国家使用,其中98K式步枪更是大名鼎鼎,是诸多军人和军迷的挚爱。今天谈到的“驳壳枪”,是毛瑟公司的另一经典。
毛瑟手枪设计工作始于1893年,1895年3月15日完成样枪设计。此后,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命名为M96式7.63mm毛瑟军用手枪,全称为“M1896式7.63mm毛瑟半自动手枪”。
毛瑟手枪有个木制枪套(接在枪手柄上就是枪托,可以抵肩精度射击),像个盒子,盒子英文叫Box,在它进入中国后被称为“驳壳枪”,或者意译为盒子枪,“盒子炮”则是对其威猛火力的夸张性描述。依其性能和外貌差异中国人给它起的别名还有“自来得”、“匣子枪”、“二十响”、“快慢机”、“德国大镜面”。
性能出众
驳壳枪在其几十年的作战使用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成为一代名枪,得益于其可靠、出众的性能,即结构坚固、动作可靠、精度高、射程远、火力强。
驳壳枪是枪械史上的第一代自动手枪,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其主要结构及原理是: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闭锁卡铁起落式,弹匣供弹,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并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这些结构原理的发明,使手枪的功能趋于完善,其设计在毛瑟手枪的生产中沿用了43年之久,其原始设计几近完美,枪械的可靠性可见一斑,这也是成为一代名枪的前提条件。
手枪的有效射程是其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有效射程的衡量要满足两个条件,通俗地说,一要打得中,二要对目标达成理想的毁伤效果。因为手枪的枪管短,膛压低,“打得中”尤其不好满足。但因毛瑟手枪子弹的初速高,枪管长(标准型枪管长达140毫米),瞄准基线长,细长的枪管指向性极好,使得其有效射程较其它手枪远,达70米。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右手的驳壳枪手枪就为了方便拔枪锉去准星,射击只是根据手感概略瞄准,便能打落空中的飞鸟、抛掷的铜钱。如果将木制枪盒结合在枪尾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米。对优秀的射手而言,其有效射程会更远。据资料记载,抗战刚刚胜利时,国共美三方军调小组到新四军第五师驻地调停内战,小组中的美军代表和师长李先念赛枪,当时美军代表用卡宾枪射击空中用降落伞飘落的小型靶标,而李先念则用驳壳枪射击向空中抛掷的砖头瓦块,-枪枪命中,令在场各方人员惊叹不已。
驳壳枪能在中国战场大显神威的另一个因素是其火力强大,远超出其它手枪,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瑟7.63mm手枪弹,它由C93式7.65mm×25mm博查特手枪弹改进而来,因为保罗毛瑟对博查特手枪弹作为军用枪弹的威力不满意,所以在不改变弹壳尺寸的情况下添加了发射药,增加约20%的能量,使得7.63mm口径的毛瑟手枪子弹初速为425米/秒,如此高的初速,为毛瑟手枪所独有。
庞大家族
驳壳枪的生产前后延续了43年之久,可统计的产量就有150多万支,在近半个世纪中,驳壳枪为了满足战术使用的需要,同其它名枪一样,也发展了很多不同的型号,形成了一个数量巨大的庞大家族。
毛瑟公司所生产的驳壳枪,主要型号有两种:M1896式和M1932式。M1896式通常称之为“十响驳壳枪”,采取固定式弹仓供弹,装弹具为10发桥形弹夹,在这些半自动驳壳枪的机匣组件的左面或右面,刻有“MAUSER”字样及旗标。M1896式也有短管的警用手枪。M1896式驳壳枪还有一种9毫米口径发射9×19mm帕拉贝鲁姆枪弹的改型。由于外形没有改变,为了方便识别,在这些枪的握把两侧均刻有漆成红色的大大的“9”字,以区别7.63mm驳壳枪,收藏家称为“大红9”,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在中国抗战期间的配枪就是一把9毫米口径的“大红9”。
1927年,西班牙生产的毛瑟手枪首次具有了连发功能,毛瑟的故乡德国自然不甘落后,毛瑟M1932式冲锋手枪很快就问世了。M1932式7.63mm冲锋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932年定型生产驳壳枪的最后一种产品,10万产量中的多数销到了中国。我国对其称谓多样,例如“二十响驳壳枪”、“盒子炮”、“自来得二十响木壳”、“快慢机”等等。其最大特点是能连发,使用10发、20发可换弹匣,故也被称为冲锋枪。其机匣左侧、扳机护圈后方装有“桃形”的快慢机,机匣右侧、扳机护圈前方装有弹匣扣,有效射程比一般手枪远,能在100m的距离内有效地杀伤目标。
由于性能出众,各国大量地仿制了毛瑟驳壳枪。自驳壳枪诞生到20世纪30年代,除德国毛瑟公司生产外,西班牙、日本都曾大量仿制。西班牙的仿制品“阿斯特拉”还形成了系列,有M900、M90)_和M902等型号,并先于毛瑟公司研制出具有连发功能的驳壳枪。中国从1901年开始,汉阳、太原、大沽等11家兵工厂先后进行仿制。
西方不亮东方亮
毛瑟手枪设计定型伊始,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军队使用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毛瑟手枪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即M1896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大量采用毛瑟手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其原因在于,尽管毛瑟手枪性能出众,但价格过于昂贵,当时
每支要25美元,而同期其它手枪价格不过才几美元。所以,毛瑟手枪极少作为军队的正式装备在西方战场上使用。
从毛瑟手枪1896年诞生到1939年停产,中国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国各派军阀相互征战,各派力量都把自己80%的财政收入用于战争开支。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各国列强对中国实行重型武器禁运,禁运的项目有机枪、步枪,但做为手枪的毛瑟手枪不在此列,因此出色的毛瑟手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当时军火的短缺和加工技术的落后导致冲锋枪和中国近乎绝缘,而火力强大的驳壳枪填补了50-150米内的步兵火力空白,大容量的容弹量保证了火力的持续,自然深受中国人喜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叶挺独立团的敢死队就是以每人1支驳壳枪、几枚手榴弹爬上武昌城的。包慧僧在回忆录中说过,黄埔学生军东征时,叛军最怕的就是学生军的驳壳枪,因那时机枪少,步枪发射速度慢,而每个连的九支驳壳枪却可以半自动发射,容弹量也比步枪多一倍,当然是了不起的了。一直到抗战时期,这种状况没有任何变化。毛瑟公司所生产的100万支毛瑟手枪中,将近70%流入中国。事实上,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大批订单,毛瑟公司早就倒闭了。对于毛瑟公司而言,毛瑟手枪在中国的盛行正应了一句中国的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驳壳枪的优异性能,使得它在中国战场上大显身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毛主席会打仗,但却很少拿枪;虽然他提出过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因此被封为“枪杆子主义”,但他却不喜欢弄枪,非到万不得已不拿枪。老将军萧克说他仅看到过毛主席挂过一回枪,那是在井冈山的时候,当时他被教条主义者开除了党籍,不能当前委书记了,便改当师长,在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挂着驳壳枪,对四军军长朱德诙谐地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
在当时的中国,不仅高级将领的卫队和基层指挥员配备驳壳枪,作战部队也大量装备。以国民党中央军骑兵旅的轻高射炮连和装甲汽车连为例,前者编制官兵148人,配备毛瑟手枪56支,后者官兵134人,配备毛瑟手枪89支,由此可见毛瑟手枪编配比例之大。据一些曾参加抗日战争的前国民党军人回忆,中国军队的近战火力密集度比日军稍强,就得益于毛瑟手枪的大量配备。
红军时期,突破敌人重围,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编制中有驳壳枪手枪团,这也是军长徐海东很惹眼的一个亮点。持毛瑟手枪奇袭、突击,在红军的战例中非常普遍。创造了惊人奇迹的抢渡大渡河的17勇士、飞夺沪定桥的22勇士在突击行动时,便每人配备了一支冲锋驳壳枪。
为抗日而英勇牺牲在东北土地上的抗联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在被敌包围后,孤身一人,手持驳壳枪与敌对射,使数百想活捉杨将军的猖狂之敌不敢靠前,最后只好在远距离将其射杀。因在敌伪中早有这样的传说,杨将军能在200步开外用驳壳枪左右开弓打落苹果。
对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敌后的我各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来说,驳壳枪既便于携带,又有很强火力,更是勇士们的必备利器。就象左轮手枪对于美国西部牛仔一样,毛瑟手枪也已成为我敌后武工队员最明显的标志。笔者的外祖父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一支游击队的队长,在他和日伪丰富的战斗经历中,有一次带着一把驳壳枪独自在山中和鬼子、伪军周旋,牵制了敌人相当一部分兵力。他曾对我讲过,在这次“孤胆英雄”的经历中,手上拿着一支“二十响”,心里一点都不慌。
驳壳枪的子弹威力大,也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枪射击时,枪管有一个向上的跳动,毛瑟手枪也不例外,而且抛弹口向正上方,枪口跳动幅度更大。实施连发射击时,除第一发弹外,强烈的枪口跳动使得精度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正是外国人不愿意使用毛瑟手枪,特别是不愿意用其进行连发射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战士们发明了一种驳壳枪的射击技术,用以控制全自动射击时枪口跳动问题。方法很简单:进行连发射击时,将枪身翻转90度平放,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尽管枪口仍然跳动,但可以在水平面内形成散布的射击面,对于分散的敌人具有冲锋枪扫射的杀伤效果,这要比枪口上跳好得多。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无怪乎外国枪械专家惊呼:这么一个伤透了脑筋也没有解决的难题,被中国人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腕,就解决了。
一支德国毛瑟公司精心设计的手枪,在当地几乎无人问津。到了中国却大红大紫,驳壳枪真是“西方不亮东方亮”。
红色传奇
驳壳枪在我人民军队中使用得非常广泛。许多行伍出身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与驳壳枪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8月1日,朱德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同志率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朱德同志在起义时指挥作战中使用的就是7.63mm警用驳壳枪。这支警用驳壳枪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被视作人民革命第一枪。在井岗山斗争时期,每逢战斗最紧张时,朱老总往往持驳壳枪亲自带队冲杀,被红军战士视作革命军人的楷模。
抗日战争期间,徐先前元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在部队中,由于高级指挥官不直接前往前线作战,多数配发便携的手枪自卫。如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就携带一把左轮手枪,军中有“职位越高枪越小”的说法。而徐帅则主动要求配带一把“二十响”驳壳枪,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在细微之处得到了充分体现。
抗日战争战局的发展,应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预测,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毛主席所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也是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得民心,占据“人和”。毛主席转战陕北和在西柏坡期间,部队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人民群众识别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驳壳枪。有一次毛泽东看着身边挎着驳壳枪的部下,高兴地说:“我们走到哪里,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为我们背盒子炮的多。”驳壳枪逐渐成为那个时期人民军队的象征之一。
在枪械史中,驳壳枪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但不是惟一的明星。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大显身手的驳壳枪,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它本身。驳壳枪不仅仅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手枪,看到它就能看到无数人民战士在革命战争中英勇奋斗的意象,在它的身上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解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尽管驳壳枪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中谱写了一曲红色传奇,它所昭示的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中华民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