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

2009-03-27 04:34彭燕妹
现代语文 2009年2期

摘 要:继2006年“房奴”出现之后,又出现了“车奴”“房奴”等类似“X奴”的词。其中“奴”的词义,已经不同于“奴隶”中的“奴”的基本义。它们以基本义为原型一起构成了“奴”的语义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出发,利用词义变化的运作机制之一——原型裂变,拟分析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次范畴化过程。研究发现,“奴”的词义范畴由于原型的分裂呈现出层级现象,其基本义与各个引申义构成了语义范畴的第一层级,基于原型分裂而来的意义又可进行次原型分裂进而构成次范畴,成范畴内的第二层级,依次类推,又产生了范畴内的第三层级。

关键词:“奴” 原型裂变 次范畴化 一词多义 层级性

一、引言

在语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词义最容易发生变化(王文斌,2001:250)。人们为了表达新事物、新思想,往往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词的新义,继而产生了词的多义现象。一个多义词以其基本义为原型构成了词义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些概念还会不断扩展,从而导致在原有的词义范畴内产生了以次原型为原型的词义次范畴,即一个词义范畴内出现了多原型结构及层级性。我们认为是词义范畴中的原型裂变使然。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词义范畴的演变机制及其演变产生的结果,本文拟以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为例,在原型理论框架下,借用物理学中的“原子裂变”中的“裂变”概念来分析“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首先,本文仅以现今流行的诸如“房奴”“车奴”等词中的“奴”的词义来分析“奴”的多义性。然后,我们以“奴隶”中的“奴”的意义为基本义(词义原型),分析“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过程。

二、“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及其次范畴化

一个多义词往往具有多原型结构。关于多义词的多原型结构,Taylor(1995:99)认为多义词范畴中大多数具有多原型结构,即范畴中的无论哪一个成员总会与原型的某些表征相似,它们在某种情境下也可能是该范畴的原型,从而使一个范畴呈现出多原型结构。赵艳芳(2000:92)指出,扩大后的多义词可表现为多个范畴之间的交叉。而Ungerer&Schmid(2001:43)认为范畴内的原型不是固定的,会随着语境、社会文化知识的不同而不同。他们(2001:264-266)由此提出了多义词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的“原型分裂”和“原型转换”两个观点:前者指原型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后者则是改变了一个范畴的中心特征。廖光蓉(2005:12)也认为,在成员较多的多义词范畴中,原型更常见于分裂或转换或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认为,在“奴”的词义范畴演变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原型裂变。所谓的原型裂变是指在一个词义范畴的原型的基础上经由裂变产生了更加具体的次原型,而原型与次原型之间以某些相似点联结在一起。此外,分裂所产生的次原型不止一个,应是多个的。这些次原型又可继续进行分裂构成次范畴,导致整个范畴呈连续次范畴化,从而构成整个范畴的层级结构。

(一)“奴”的多义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中国大地上也悄然刮起了各式各样的“奴”之风,如:房奴、车奴、白奴、墓奴、垄奴等新词。其中“奴”的意义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奴”的基本义了。根据《新华字典》和《康熙字典》,“奴隶”中的“奴”的基本义是指“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人”。而新近产生的“奴”的意义虽然与基本义有些关联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却有着不同之处。依据笔者收集的语料,“奴”的新义主要可以细划为以下几种:

①因购买或供养着某物而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的人。如:房奴、车奴、墓奴。

(1)31.8%的房贷一族已成“房奴”,他们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中国青年报》4月17日报道)

(2)房奴或车奴,这两个词语最近大红大紫,在调侃中透出炫耀的况味。

(3)一位刚刚花了10万余元购置了一块中档墓地的购墓者说,过去做“房奴”,现在,不仅要做“房奴”,还要做“墓奴”。

②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自愿承担某种风险的人。如:卡奴、股奴、彩奴。

(4)若透支炒股票一旦成为“股奴”,就可能光屁股回家了。

(5)台湾地区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人定义为“卡奴”。

(6)如今一些媒体对中彩者大张旗鼓地宣传,无不刺激着彩民的金钱欲望。使得某些梦想暴富者却往往失去了理智的人沦为“彩奴”甚至阶下囚。

③沉迷于某物、一时半刻也不能离开的人。如:机奴、网奴、药奴。

(7)这就是“机奴”!对手机有严重依赖,对手机铃声容易产生幻觉。

(8)如何加强上网者对“网奴”伤害的认识和使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是当务之急。

(9)“药奴”即需终身服药的重大疾病患者。

④因爱和养某种动物而沦为伺候动物的人。如:鸟奴、猫奴。

(10)自从开始变成乖乖的鸟奴后,本来生活很宅女的我变得更宅了。

(11)凡正宗“猫奴”,虽为“猫下人”,却大为得意和炫耀,屁颠颠地忙着把“奴”的生涯和遭遇写成字、拍成照、画成画、发成贴、出成书,堪称“猫奴”圣经。

⑤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人。如:教奴、证奴。

(l2)很多毕业生甚至把考证作为自己择业的第一步,陷入“考证无意识”,变为“证奴”——手里多个证,心里才有底。

(13)“教奴”则是指那些为谋求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青年人和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不惜血本只为让子女考个好大学的中年人。

以上“奴”的各种新义,归结到一点,就是指那些常被物所奴役,成为被物所异化的人,是基本义“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人”的引申义。从词义上看,它们的联结点在于,它们都被役使,但是新义中的是受人们所追求的具体的物的役使,而基本义中的是受人及各个方面的事物的役使,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这些引申义与基本义一起构成了“奴”的词义范畴。

(二)“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及其范畴化

词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指事物在人类认知中的归类(Ungerer&Schmid 2001:2);而概念化是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的意义范围。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概念形成后依附于符号而获得意义。而多义词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围绕基本义(即词义范畴的原型)演变的过程。在Ungerer&Schmid(2001:266)看来,多义词的产生是由于原型的裂变,即作为全局的原型可以进行分裂产生多个的次原型。其分裂的经验基础是领属关系,认知手段是转喻,目的是为了凸显行业专门性(廖光蓉,2005:13)。本文认为,“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是指范畴内的主原型(基本义——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认知的发展,经由裂变产生了具有原型的某些特征的次原型的过程,次原型再裂变进而产生次范畴。其具体裂变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原型P经由裂变产生次原型P1;然后次原型P1又再一次经由裂变产生下一层级的次原型P1、P2、P3、P4、P5。裂变过程产生的结果是“奴”的词义范畴呈现出了层级性。首先,“奴”的基本义(主原型P)和次原型P1和经由P1裂变而来的各种词义P1、P2、P3、P4、P5构成其第一层级的词义范畴。次原型P1从主原型P分裂而来,它们通过其共同的语义“受奴役”而联结在一起,是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而次原型P1又与P1、P2、P3、P4、P5构成“奴”的词义范畴的第二层级。它们通过更加具体的语义“受物的役使”而联结在一起,也是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依次类推,P1、 P2、P3、P4和P5又可作为原型与各自的成员构成“奴”的词义范畴的第三层级,演变的轨迹也是从一般到具体。此外,各个词义间的紧密度是不一样的,节点越远,其密度呈递减。即P1和P的紧密度与P1、P2、P3、P4、P5和P比起来,前者更加紧密。但由于P1、P2、P3、P4、P5离P1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这四者和P1的紧密度是一样的。

通过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整个“奴”的词义范畴内呈现出层级结构,即大范畴内包含小范畴,小范畴内包含更小的范畴,使得整个范畴连续次范畴化。即人的认知对“奴”的第一层级词义范畴进行分类形成了次范畴,次范畴再被分类,呈现出了词义范畴的连续范畴化。

三、结语

一个多义词构成一个以基本义为原型的词义范畴。词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奴”的词义范畴的原型裂变过程。我们认为,裂变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原型与次原型之间存在着种属关系,裂变的结果是产生了词义范畴的层级结构和词义范畴的连续范畴化过程。范畴内的成员具有双重角色,即次原型P1既是第一层级范畴的成员,又是第二层级范畴的原型。范畴内各个层级间的成员呈交叉现象,构成了一个大的语义网络。本文仅以“奴”为例来说明原型裂变在词的意义的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试想,原型裂变是否在多义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如在“哈欠门”“虐囚门”“照镜门”中的“X-门”意义演变中原型裂变是否也起同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erlin,B. & Kay,P. 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 sality&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Ro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04).

[3]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95.

[4]Ungerer,F.&Schmid,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廖光蓉.多义词范畴原型裂变、次范畴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7]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亚里士多德.范畴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彭燕妹 浙江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