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不AB”格式疑问句再探

2009-03-27 04:34吕文蓓
现代语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结构特点规范性来源

摘 要:“AB不AB”格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出现了大量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直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它的变体形式,历来说法不一。本文认为该格式可以产生变体“A不AB”,且这两种格式内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体现在正反疑问句中。故本文结合正反问句,重点讨论这两种格式的内在联系、词类限制及规范性等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做一点分析。

关键词:正反对举格式 规范性 来源 结构特点

一、引言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正反问有三种形式,而“X不X”的疑问形式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由此可见,这种形式在正反疑问句中的重要性。而该形式中的X,既可以是单音节语素,如“好不好”,也可以是双音节格式,如“知道不知道”,我们将双音节格式的记为“AB不AB”。用来正反对举的“AB不AB”格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格式,它还可以衍生出另一种格式,即“A不AB”。我们认为,这两种格式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即后者是前者的省略形式。即便是“AB不AB”这种格式的疑问句,其内部也有许多细微的差别。本文着眼于X为双音节时的不同情况,对正反问句中的两种不同格式做一点讨论,并针对学术界关于“A不AB”格式的规范性问题,及产生原因发表一点不成熟的见解。本文所采用的例句除特别注明外,皆摘自CCL语料库。

二、构成形式和性质

要对两种不同的疑问形式进行讨论,就必须对两者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AB不AB”格式疑问句都可以转化成“A不AB”,这与AB的构成形式和性质特点有极大关系。

(一)能够进入“AB不AB”这一格式的词在词性上有所限制

1.AB为形容词

根据统计显示,在正反问句中,AB为形容词的例句非常普遍。例如:

(1)09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我们发展战略的“三步曲”,正确不正确?

(2)你说这件事情,做得干净不干净,严密不严密?

(3)这孩子可怜不可怜?

(4)钢材全面热销并达到供不应求的程度,这种情况到底正常不正常?

(5)记者问几位农民,对今年收购价格满意不满意?

(6)是臭狗屎,却要当作珍馐盛在金盘里,摆在宴席上,你说恶心不恶心?

(7)你来军校感到光荣不光荣?

(8)倒是我的母亲心细,忽一天发下示问,公公房里的这几日的开水送的及时不及时?

(9)不是广告,胜似广告,河西百货商场的知名度由此大增,你说这招厉害不厉害?

(10)时起,常常思索:究竟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普遍不普遍呢?

(11)你去了,他们就把你的相貌抓了去塑在泥胎上,你看倒霉不倒霉?(孙犁《风云初记》)

(12)我家的地,你们来玩,你们看,父亲慈善不慈善?(老舍《青蛙骑手》)

可以看到,AB为双音节形容词时,基本上采用的是性质形容词,在统计过程中,我们也尚未发现使用状态形容词的例句。在上述几例中,(1)、(4)、(5)、(7)、(8)、(10)属于真性正反问句,而(2)、(3)、(6)、(9)、(11)、(12)则是正反反问句。通过对这两类句子用词情况的对比,我们发现,反问句中使用的形容词大都与人的心理、情感有关,它们大都能够体现说话人的肯定或否定,褒义或贬义,观念或期待等意向,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2.AB可以是名词

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大多含有贬义。常见的有“混蛋”“流氓”“傻瓜”“草包”“无赖”“滑头”“饭桶”等。例如:

(13)两年受贿5000万,你说混蛋不混蛋?(新华网)

(14)你看他傻瓜不傻瓜?(《赵树理文集》第一卷)

由上述两例可见,这类名词进入“AB 不 AB”疑问句形式时,多套用“你说/你看/你想+代词+AB不AB?”的句式,属于纯口语句式,因此,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几乎看不到。同时,可以嵌入这个格式的双音节名词,又与一般名词有很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类名词既有体词性,又有谓词性,因此,可以受“最”“太”“很”等程度副词的修饰。现在,社会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如“他很混蛋”“他最滑头”“那个人太无赖了”等。

我们认为,部分名词能够进入“AB不AB”格式是解放后逐渐出现的正反疑问句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产生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AB不AB”的格式激发了某些名词的谓词性,而“程度副词+名词”的用法,则使其中的名词由于取其比喻义而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形容词的性质,从而使得这些名词可以构成与谓词形式相同的疑问句。需要注意的是,当AB是双音节名词时,该疑问句借正反问的形式表达反问的语义,因此属于无疑而问,答案不言自明。如例(13)意思即为,“两年受贿5000万,这个人真混蛋。”例(14)则是“他太傻瓜了。”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程度副词+名词”的用法,大量带有褒义性质的双音节名词也可以用“很”等副词进行修饰了,如“淑女”“绅士”等。由于这类词的用法尚未稳定,因此本文暂不讨论。

3.AB为双音节动词或短语

这里,我们采用了词和短语两个说法,其目的是便于甄别这一类中包含的两种情况,即普遍意义上的动词和动词结构。前者如“喜欢”“希望”“知道”,后者如“写字”“读书”“点菜”等。这类疑问句在统计中占了很大比重,具体例句如下:

(15)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该嫁不该嫁?

(16)你知道不知道里根总统遭人枪击?

(17)这些东西你喜欢不喜欢?

(18)不过,我倒要请问你,如果阿巧姐要走这条路,你赞成不赞成?

(19)妈,你说王唯一这样的人,该杀不该杀?

(20)可能是王爷内眷,就不知包括不包括昨天那两位“白日夫人”?

(21)小林,这电影你还敢看不敢看?

(22)今天不能放过菊霞小姐,一定要表演一个节目,大家欢迎不欢迎?

(23)你们经理究竟在家不在家?

(24)他们就贪图地里那点儿稻子,左思右想,下不了决心入社,你说急人不急人?

(25)你是组长,首先要拿个主意,你打算不打算入社呢?

(26)要是让胡宅的人看见了,你还想活不想活?(老舍《谁先到了重庆》)

(27)男的皱着眉毛反问一句:“不这样,你还要命不要命呢?”(《鸭绿江》)

这些例子中,(15)、(19)、(21)、(23)、(24)、(26)、(27)都是AB为双音节短语的例子,(16)、(17)、(18)、(20)、(22)、(25)则是AB为双音节动词的例子。当AB为双音节短语时,多是动宾结构,且多用在反问句里。这里,之所以要将其分为词和短语两类,主要是为后文的规范性分析提供方便,此处暂不详述。

(二)“A不AB”是“AB不AB”的省略形式

上面我们论述了“AB不AB”格式疑问句的构成,下面来谈一谈它和“A不AB”格式疑问句的关系。

对于正反疑问句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变化形式。我们认为“A不AB”格式作为正反问句的形式之一,其实是“AB不AB”的省略形式。吕叔湘先生指出:“A不A(A为动词或形容词)用于反复问句……有两个以上音节时,往往只重复第一个音节。”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正反疑问句中,“A不AB”的确是从“AB不AB”格式转化而来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AB不AB”都可以省略,下面就其省略条件做一点分析。

首先,当AB为名词时,不能省略。在吕叔湘先生的论述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将“A为动词或形容词”当作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例(13)、(14)中的“混蛋不混蛋”“傻瓜不傻瓜”是不能省略成“混不混蛋”“傻不傻瓜”的。

根据吕先生的说法,当AB为动词或形容词时,则可以进行省略。邵敬敏[1]先生曾指出:“A不AB”缩略式虽然与“V不VO”删略式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词汇问题,后者是句法问题,但是两者又密切联系。词汇缩略显然受到句法缩略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省略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应当是呈现动宾关系的那些动词,特别是离合词。例如:

(28)你从军营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

(29)“喂,你们到底读不读书?”觉英故意追问道。(巴金《春》)

(30)“咪咪,你回不回来吃饭?”(王朔《橡皮人》)

(31)你记不记得那个穿格衬衫的叫什么名字?(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32)有一个山东来的进步女青年,她想到晨更工作,找哥哥叫我问问您,同不同意?

(33)我现在问你,我的裁决已经下了,你出不出钱吧?

在统计中,我们也发现,在“A不AB”这一结构中,有大量的能愿动词例句,如:

(34)公安人员执法时应不应该公开身份?

(35)他压迫咱们穷人,咱们应不应该和他算算帐?

(36)科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电可以产生磁,磁可不可以产生电?

(37)我总是约不到仙儿,你可不可以代我约她出来见面?

(38)在中日全面交战的时刻,这次分别更不比往常,还不知道今生今世能不能够重逢?

(39)不知道树胡能不能够唤醒这些沉睡的树人?

(40)可以想象的到,在过去的一星期,你内心感受一定十分复杂,愿不愿意说出来呢?

由此可见,能愿动词也很容易进入“A不AB”这一格式。

三、“A不AB”式是语言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

“A不AB”格式的流行年代远在“AB不AB”之后,可以说,它是随着大陆和港台交往的频繁而流行起来的。这在例句的收集过程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几乎看不到“A不AB”疑问句的用例,但到了80年代以后,这一形式便多了起来,特别是在王朔等作家的作品中,“A不AB”缩略式甚至可以与“AB不AB”平分秋色。由此,可以认为,“A不AB”的流行是语言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结果。

这里我们要再次提到邵敬敏先生的观点:“A不AB”缩略式显然是受到“V不VO”句法缩略的影响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古今词汇变迁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在“VP不VP”这种正反问句的主要形式在睡虎地秦简出现后的几千年时间里,汉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音节词向着以双音节为主的多音节词的方向发展,成为这巨大发展中的重要方面。这一变化就使得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单音节语素和词,还全部或部分保留着在古汉语中具有的自由活动的能力,从而为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节词的缩略提供了语义理解上的可能。另外,我们说到,离合词在省略过程中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也是由于这些词目前凝固的还不够紧凑造成的,正是“离则为短语,合则为词”。

“A不AB”的流行与方言的影响有关。早先范继淹先生[2]曾指出,少部分双音节动词还有“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认得不认得/认不认得”两种说法,后者是词汇音节的缩略形式。北京话不说,其它方言有的说,有的作为普通话接受。另一方面,很多双音节动词没有这种形式(前不前进/行不行动/互不互相/组不组织/决不决定/零不零售/……)是否合乎规范,尚有争论。邵敬敏先生认为,这种能前缩的方言主要是指南方方言,如上海话[3]。笔者对上海方言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了部分调查后发现,在上海话中的确有很多双音节动词形容词可以前缩成“A不AB”的形式。动词例如“眼不眼红”“上不上学”“批不批准”等,形容词有“漂不漂亮”“好不好吃”“清不清楚”等。

随着方言研究的深入和保护力度的加大,这些原本在方言中才有的表达方式逐步进入普通话的使用区域中。加上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作为其文化代表的语言也自然越来越受到不同地域的人们的重视,因此,这种前缩形式的大范围流行就不难理解了。

四、“AB不AB”与“A不AB”的规范性讨论

《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曾刊载了一篇罗华炎先生的文章,《何者规范?AB不AB抑或A不AB?》[4],并得出结论认为前者是规范的,而后者是不规范的。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区分双音节动词和双音节短语,因为这两类情况对规范性问题的讨论有重大影响。其实,“A不AB”式动词短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黄伯荣先生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5]中对其做过完整阐述。他主张将“你吃不吃饭”之类的结构列为由“一般动词”构成的“肯定否定并列”的“五种格式”的一种。而例句“你吃不吃饭”中的AB,显然是双音节动宾式短语,因此,我们认为由双音节短语构成的“AB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立了,它早已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根本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这一点也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关于AB为双音节动词的情况存在分歧。上文也提到过,“A不AB”式出现的时间晚于“AB不AB”,而且多在口语和对话体中使用,因此书面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同时这种格式多存在于南方某些方言中,普通话里则多使用“AB不AB”式,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就断定“A不AB”式是不规范的。

《何者规范》[6]一文认为,当AB是本文中定义的词时,“A不AB”格式中的A的意义与AB不相吻合,部分不能单说,甚至会产生歧义。这一观点也是很多持不规范论的学者的主要论据。刘道英在《“A不AB”谓语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用了相当篇幅来阐释这一观点。他认为,在“漂亮”这一AB结构中,若进行前缩,则抽出的A是一个半自由语素,语素不能与词构成并列短语表示正反问,因此,“A不AB”这一格式是不规范的。[7]

我们想说的是,判断一个说法是否规范,应当参考社会的接受程度。在古代汉语里有“AB不A”的说法,如《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中“太师老爷在家不在?”,以及第十九回中“我有一庄事央烦你每,依我不依?”我个人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古代汉语中正反问句的后缩省略。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样的格式现在已经极大的萎缩了,并且有消亡的可能,这就是社会不接受的结果。而“A不AB”的格式现在已被普遍认为是省略的格式,因此,《何者规范》中所谓的不相吻合甚至歧义的A与AB代入这个格式后,并不会引起人们理解上的障碍,人们会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结构的意义,而不会拆开解读。因此,认为这一结构不规范的关键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语言的发展始终存在“尚简”的原则,因此,如果语言能够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进行省略,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应当视为规范的。从音节的协调性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人喜欢用四字格,这也是汉语会有大量成语存在的原因之一。“AB不AB”有五个音节,念起来不上口,删掉一个音节,一不会影响交际,二可以使语音和谐,为何不用呢?

因此,无论是从语言发展角度看,还是从汉语特点及语感角度看,“A不AB”的格式都应当视作是规范的。目前,“A不AB”式正反疑问句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AB不AB”式,而在书面语中,也出现了大量“A不AB”式正反疑问句的用例。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前缩省略式极有可能代替“AB不AB”式正反疑问句而大量使用,至于“AB不AB”式疑问句会不会如古代汉语中的“AB不A”式走向消亡,则需要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J].中国语文,1982,(6).

[2]刘永发.“A不A”式及其省略臆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4) .

[3]罗华炎.何者规范?AB不AB抑或A不AB?[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4]刘道英.“A不AB”谓语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

[5]杜道流.“A不AB”结构的规范性[J].淮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6]刘瑛.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倾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吕文蓓 江苏 苏州大学文学院 215123)

猜你喜欢
结构特点规范性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公布规范性文件目录,同时废止一批规范性文件
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及其制度完善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图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探讨
图表
图表
两年清理废止322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