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林 静
摘 要:本文认为,视觉动词“看”在“看V”结构中已经发生虚化,相当于英语中“近将来体”的标志,它的来源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趋势”的副词“看”,由它构成的“看V”结构体现了说话人对某事态即将发生的信任态度,是传信范畴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看V” 近将来体 传信
一、引言
“看”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表视觉的动词,能产性比较高,有时候可以出现在一些单音形容词的前面(如:“淡”“紧”“热”“好”“稳”“高”“低”“旺”等),或出现在一些单音动词的前面(如:“涨”“跌”“落”等),表现出主语具有的某种趋势,而且说话人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是正在或即将要发生的。我们认为,这个“看”是一种“近将来体”的标志,来源于古代表示“趋势”的副词“看”,由它构成的“看V”体现出了说话人的信任,所以是传信范畴的标志之一。如:
(1)通讯:津门探年:年味看浓 年货看涨 年景看旺(中国新闻网,2005年02月1日)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邮市走势看升 (星岛环球网,2006年5月31日)
二、“看V”的特点
“看V”中的“看”,相当于“眼看”,在时态上相当于英语中的“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的是一种已经开始,现仍在进行中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下去。这个“持续”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证据显示会“持续下去”,虽然这个证据说话人不一定会表现出来。对于它的详细分析,我们将在下文进行。
“看V”中的“V”不单指动词,它还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在内的谓词。这就与“看”的其它用法不同了。作为视觉动词的“看”通常是和一些名词构成动宾式合成词或动宾短语。如“看刀”“看车”“看笑话”“看医生”等,虽然这里“看”的意义大不相同,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还是把这样的“看”统称为“看1”,而把我们这里要分析的“看”称为“看2”。它们除了语义上的差别外,在搭配对象上也有所不同,“看1”后主要接名词,“看2”接单音节形容词、动词,在这一点上它们是互补的。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看V”表现的是一种变化趋势,“看2”后面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形容词必须是动态形容词。
我们也注意到一种情况,“看1”后面有时候也会出现形容词,如“看透”“看中”,有时候也会接动词,如“看上”“看破”,这时“看1”和后面的成分构成的是动词和补语的关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成分补充说明“看1”的结果,这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看2”与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的结构关系不同。我们认为,“看2”相当于“眼看”,与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的是“状中”结构的偏正式合成词或短语。
三、“看2”的历时考察
这个“看2”在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江蓝生、曹广顺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中,“看”的第六个词条就是“行将,眼看。副词。”其中举的例子是:
(3)素壁题看遍,危冠醉不簪。(唐李健勋《金陵所居青溪草堂闲兴》)
(4)三春看又尽,两地欲何如?(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下饮有怀见寄》)
在历史上,以“看”为核心组成的表示“即将”之义的词其实有很多,如“看看”“看着”“眼看”“看即”“看将”等。
(5)看看瓜时欲到,故侯也好归来。(唐刘禹锡《酬杨侍郎凭见寄》)
(6)看着春又晚,莫惜少年时。(唐张籍《惜别》)
(7)乐事眼看成昨梦,倦游心伏做衰翁。(宋陆游《言怀》)
(8)一日又将暮,一年看即残。(唐崔涂《南山旅社与故人别》)
(9)白云岭上渐升,红日看将欲没。(《变文集》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
我们认为,上文所说的表示“行将,眼看”之义的“看”其实是这些词的缩写形式,由于格律诗对字数的要求很严格,所以就出现了省写的“看”,由于经常这样使用,就成了一种固定的用法,“看”也就获得了“即将”之义。这也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看2”的来源。
四、“看2”的共时考察
我们这里所说的“看V”在现代汉语中最早可能是出现在金融领域,在我们收集到的例子中,用于金融领域的“看V”占了80%以上,而且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现代汉语中“看V”的例子也是出现在金融领域:
(10)生意淡,货价就得低,按理说我应当进点货,等时局稍微一平静,货物看涨,咱们就有个赚头!可是,我自己不敢作主,东家们又未必肯出钱,我只好楞着!(老舍《四世同堂》)
(11)刘小姐,面熟得很,也是常来的罢?你是看涨呢看跌?我是看涨的!(茅盾《子夜》)
(12)李:你买的公债金八买了三百万。
潘:我早就知道,那么一定看涨了。
李:只要这个消息是确实,金八真买了,那自然是看涨。(曹禺《日出》)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这种用法越来越多,当然,大部分也是存在于经济领域,尤其是股票、债券市场:
(13)两市再创新高节后继续看涨(新浪财经2007年4月30日)
(14)利丰行:英镑故后市仍可审慎看升(外汇通2007年6月6日)
(15)汇市技术分析:英镑/美元本周依然看跌(新华在线2005年10月3日)
(16)中国黄金期货前景看好(《外汇通》2007年6月6日)
(17)需求主体较单一难以大幅看低(《上海证券报》2005年9月27日)
(18)多头人心思涨 股指继续看高(中天网2006年5月31日)
(19)B股后势继续看淡(中金在线2007年2月5日)
(20)行业会顺利召开、TDI后市价格看稳(绿色建材网2007年3月26日)
继而,这种用法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向非经济领域扩展:
(21)江苏(首届)理财高峰论坛看热已有近300人报名(新浪网2006年4月9日)
(22)我国的体育产业自80年代初开始萌芽,因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使其在起步发展阶段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日报》1998年1月6日)
一些词典认为这个“看”是动词,如《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把它解释为“[动]经过观察,断定要出现某种趋势。”,《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动]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我们认为,这两个解释都是正确的,“看2”应该是个“副词”,因为它其实就是“眼看、即将”的意思,与其后的V是一种修饰被修饰的关系,这样解释也符合“看2”的历史发展。
五、“看V”的传信功能
传信(evidentiality)主要是通过说话人来表明信息的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或说话人对它的态度(commitment to information)。我们所说的话实际上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投射,而人们在做出判断、陈述事实或报道事件的时候,由于对自己所述是否真实、准确并不总是很有把握,因此,所传递的信息如果是亲身经历或证据确凿,说话的口气就坚决、肯定,如果是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说话的口气就犹豫、笼统。也就是说,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或知识,其可靠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传信标记标明了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后来的说话人和他所说话语之间的联系,所以,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尤其是新信息时,常常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法来表明其是否有来源、可信度如何、自己是否有把握等。这些体现证据来源的语法表现,我们就叫做“传信语”(evidentials)。
由于“看V”中的“看2”有“眼看”之义,既然是“眼睛”看到的,就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证据。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当说话人使用“看V”的时候,表现出说话人对此握有一定的证据,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含的。“看V”虽然是即将发生的,但这种发生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基本上是100%会发生。“看V”体现了说话人对自己的语言真实性的确认。
(23)欧洲各国对这场危机采取了慎重行事的态度,它们在经过客观分析之后确信,亚洲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依然看好。
(24)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迁入,上海证券大厦的销售立即看涨,办公楼层每平方米售价达3000美元,创浦东楼价之最。
在这两个例子中,在句子之内就体现出了说话人说“看V”的证据或结果,如例(23)中的“在经过客观分析之后确信”是证据,例(24)中的“办公楼层每平方米售价达3000美元,创浦东楼价之最”则是结果,这都体现出“看V”的传信度是很高的。说话人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证据之后才会使用“看V”,而且通常情况下在不远的将来,“看V”也是一定会发生的。对于我们之前举的例(13)~(22),它们都是文章的标题,而文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对标题的进一步说明,也就是证据,目的就是要说明题目,表现“看V”的可信性。
六、使用“看V”的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看”在中古汉语中就有“眼看”的意思,而在之后这种用法并不多见,可为什么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会再次出现,并变为本文所说的“看V”的用法呢?从“看V”出现的语言环境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股票、期货这些西方的金融产品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开始出现股票市场,这个市场中“涨”和“跌”都是瞬间变化的,使用的语言必须简洁,“眼看着就要涨”的说法肯定没有“看涨”说起来简单、明了,所以“看V”的用法首先出现在股票金融领域,可以说,当时这一用法还是一个社团用语。随着经济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用法也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普通词汇的一部分,其中“看淡”“看跌”“看好1”“看俏”“看涨”已经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七、余论
由“看V”的类推,另外一个表示“视觉”的动词“见”也具有这种功能:
(25)玛莎拉蒂葡萄牙试车次日 天气晴朗车手成绩见涨 (搜狐体育2005年1月21日)
(26)广西竹藤编品海外市场见俏(人民网2001年10月31日)
由此,我们认为,感官动词如“看”“见”,由于其来源是表示直接经历的视觉体验,所以在其语义中就保留了[+可证明]的语义特征,也正是这个传信的功能促成了它们发生语法化,最终成为这种“有证可循”的,表示“眼看、即将”的副词。
本文得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08C39。
参考文献:
[1]高增霞.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
[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2]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5]严辰松.语言如何表达“言之有据”——传信范畴浅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6]张爱玲、张秀松.近将来时态标记词“看”字的语法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7]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2).
[8]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1).
(陈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80;林静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