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幼师语文中“外国诗歌”的教学

2009-03-27 04:34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幼师外国角度

侯 隽

诗歌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纵观幼师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其中之一是对教学外国诗歌不够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幼师语文教学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总是以向普通中学靠拢为己任,在诗歌教学上也受此倾向的影响,往往表现为重视中国古典诗歌,而轻视现代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殊不知,中学语文教学重点的选择受到高考命题情况的影响,重视古典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造成的。而中师的教学不是为了应对高考,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可以了解自身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差异,从而使自身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广阔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忽视外国诗歌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幼师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缺憾。

那么,在幼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外国诗歌的教学呢?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诗在翻译中丢失。”读作品还是读原作好。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要想真正欣赏外国诗,最好还要懂一点外语,读一读原著。但是从目前幼师生的整体水平来看,阅读原著是极其困难的;而相对于中国诗歌的教学来说,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外国诗歌的知识层面不宽,二是关于外国诗歌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

但我们不用担心,因为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领会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象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意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我们所要补充的就是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

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外国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前提,而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的了解也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教读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鉴赏外国诗不像中国诗那么容易,由于学生往往缺乏有关诗歌背景、特征及诗人的生平思想等第一手资料,往往只能停留在诗句表面,难以深入下去。

幼儿师范语文教材《阅读和写作》(第三册)专门设置了外国诗歌单元,选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一首抒情诗《秋颂》。本诗通过对“秋色”“秋人”和“秋声”等“秋”的美好景象的描写,高度赞美了“秋”。可是,课后练习中却出了一个颇值得争议的问题:开头的“雾气洋溢”,以及末段的小飞虫“同奏哀音”,是否与全诗明朗、欢快、富于生气的情调不和谐?对此你怎样理解?

翻开《教学参考书》,“解题指导”中是这样理解的:诗人歌颂秋天的美好,但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秋毕竟是秋,它的后面就是寒冬。诗的开头说“雾气洋溢”,已暗示出一丝寒意;在末节欢乐的合唱中又加上了小飞虫的“哀音”。这就在全诗明朗的底色上涂上了一笔冷色,在赞颂的主调中加入淡淡的哀愁,使诗意更加圆满。显然,这一说法有些牵强附会,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如何鉴赏外国诗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正像白色在中国显示丧逝,在西方表证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习惯,任何一个诗人都逃不脱固有的文化地域和时间范畴,在欣赏诗歌方面同样如此。诗所以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乐趣。“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巴尔扎克语) 一般地说,能够激发起读者的联想愈多,这诗的诗味就愈浓,也就愈值得人欣赏。结合《秋颂》来看,我们不同意参考书上的意见,我们认为“雾气洋溢”就是秋天的特征,说明秋天就要过去,冬天就要来临; “哀音”,是小飞虫叫声的特点,小飞虫“同奏哀音”说明小飞虫对秋天的留恋,也从侧面在歌颂秋天的美好。《秋颂》一诗的基调无疑是明朗、欢快、富于生气的。并不能因为“雾气洋溢”“同奏哀音”这两个从中国人欣赏角度来看带有哀愁色彩的词,就大做文章。

诗句激发想象的多寡固然主要取决于诗本身的优劣,但也同读者的文化阅历、审美趣味相关,还同读者的心理素质、欣赏习惯以及想象力有关。就拿欣赏心理和想象力来说,中国的读者一见到“柳”字就会联想到春天,想到爱情,想到送别,想到缠绵;一见到“月”字马上会联想到思亲、思乡、团圆等。这是因为我们在中国古诗中见惯了这类诗句,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柳色伤别,望月思乡,已积淀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心理。可是,外国人对于柳、月之类就未必如此。外国人很少咏柳,专写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爱情、思乡直接联系到一起。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异,也有语言习惯的不同。我们在进行外国诗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作者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缩短中西方的欣赏距离,不能用我们固有的心理定势和传统习惯去衡量外国诗歌作品。如果能够变“教学生学”为“教学生会学”,不但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而且有助于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外的欣赏角度、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不相同,所以不能带着欣赏中国诗的习惯、经验和心理定势来欣赏外国诗。另一方面,人类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题或环境,构成不同文化的共有基础。只是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向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共同的主题或环境,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的文学形式,在所表达的具体对象上,可以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不同文化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可发展出相应的体裁和格式。而各异的表达方式,构成了文化差异的多姿多彩。比如,同样是寄幽思于庭院、草木、花卉、山水,便可以有威廉斯和欧阳修的不同风格。而对离别的相思,又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欣赏两种不同的表达,比较其异同。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外国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担当素质教育大任的合格幼儿教师,教学外国诗歌无疑也是突破口之一,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幼师学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应对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新需要。

(侯隽 合肥幼儿师范学校230011)

猜你喜欢
幼师外国角度
神奇的角度
男幼师荒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