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汉语的词义演变情况

2009-03-27 04:34敬晓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古义褒义本义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汤”,本义是“热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汤”的今义则是菜汤、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还保存着。我们只有弄清了古今词义的演变情况,才能正确领会文言文的意思。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古书上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就是“匍匐”)。如果按照“坐”的现在的意义来读古书,这句话就不好理解。

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但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

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食物)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引申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如“月”字像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引申的途径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礼记·月令》),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从词义演变结果的范围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也有些词,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也就是说,今义范围缩小了。例如,“池”在上古主要用来指护城河。《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注:“池,城池也。”《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是有水的,于是也用来指“池塘”。《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池塘”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是常用意义。“城池”的意义则已经不用,只保存在成语“金城汤池”中。

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步”原来指“行走”,干宝《搜神记》:“寄入视穴,……于是寄乃缓步而归。”今天的“徒步”“安步当车”中还保留着这个意义,后来指“脚步”“步伐”(原来是跨出一脚再跨出一脚的距离叫“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指只跨出一脚的距离)。今有双音词“步伐”。

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仅表现为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从意义褒贬不同的情况看,有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爪牙”。《明史·王骥传》:“石亭、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这里“复辟”是指恢复君位,与今义指“被打垮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统治地位或被推翻的制度复活”很不一样。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为“党羽”“走狗”,完全是贬义。也有古代是贬义,现在为褒义的。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从词义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感激”,古义是愤怒的意思。《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而至于死,而至于“泣下”,这个词的意义是很重的,而今义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积累第一手材料,掌握大量语言事实,这是辨析词义古今异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办法。作为一个学语言的人,应当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古义,读通、读懂古文,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正确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我国古文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宋子然.训诂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敬晓红 四川省三台职教中心城西分校621100)

猜你喜欢
古义褒义本义
《兵谣》:一曲军人心灵成长的赞歌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点”的觉醒
说句好话挺难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