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2009-03-27 04:33于然欣
管理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途径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从文化层面和社会进步状态层面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政策;把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发展生态产业。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构建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等各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文化层面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五大提出而且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正如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各种器官,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律进行活动着的有机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积淀的社会文明当然也包括生态文明。①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根本,四大文明构成的文明系统应该和谐协调统一发展,相互促进和制约,所以生态文明纳入文明系统能使人们更好地真正享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果。反之,如没有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基础,人们世世代代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甚至毁灭。

从社会进步状态层面看,生态文明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②生态文明虽然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人们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时代,享受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成果,但这是建立在掠夺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大自然已经无情的报复了我们,而现在人们已经迈入了生态文明的门槛,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应该要保护大自然,使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一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全体公民既包括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又包括走入社会的人。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举办生态文明讲座等方式,建设绿色和谐校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在强调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却不能忽视对社会人的生态文明教育,社会人是社会发展的智力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行为主体,如果他们的生态意识取向不正确或者忽视,其结果是造成直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 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形成系列的生态文化体系,指导人们融入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培育生态文化氛围。这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和革命,因为思想指导行为,只有在人们的思想中确立了生态文明的观念,社会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才会真正步入生态文明的社会。

生态道德的培育需要从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等方面入手,构成生态道德教育体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上,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三项目标:(1)促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关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标准、观点、义务和技能;(3)在怎样对待环境问题上创造出新的行为典范。所以我们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生态道德意识的指导下,培养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二、要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政策。

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保欠账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并且有加剧趋势,究其原因是法律不健全,制度存在缺陷。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比如在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中要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影响资源环境的行政决策和执行行为进行监督、制约的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制度等。同时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首先,政府在决策时,要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其次,要适时出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倾斜政策。比如扶持性政策,资源补偿性政策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因而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生态补偿项目,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确保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生态保护的均衡,以体现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服务的公平性,当然执行中的具体政策若如实际有差距可适时修正。

第三、把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关于节能减排,在我国出台的政策和法律中都做了具体的规定,例如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和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最近又提出并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并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要想真正落实这些政策和法律,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就必须把减排工作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有关约束和激励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比如山东省2007年下发了《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因此只有各级地方政府真正重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把未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干部依法追究责任,才能把节能减排任务做好。

第四、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泛指一切与生态和环境相关联的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关系的集合体,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交通运输业、生态邮电通讯业、生态商业饮食服务业、生态文教卫生业等等,其中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综合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重视并有效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农田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等问题。

生态工业是一种更加注重生态效率、注重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经济路子,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生态工业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技术、体制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因而应该更加重视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为更快地进入理想的生态文明社会打好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第143页,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7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于然欣 1966—男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