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009-03-27 04:33黄凌亚
管理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自主性兴趣

黄凌亚

摘要:文章在阐述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巧妙置疑,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留足时间、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自主性 兴趣

一、 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

所谓的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着创新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二十一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的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应试教育铸就的“知识型”人才已疲于心有余而力不足,面临着种种危机;而“创新型”人才则受到社会的青睐。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现代教育培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还应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

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理论和实践证明,创新能力如同各项技巧,通过学习和训练,人人都可提高。目前,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展开,如何在新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新理念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的眼前。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兴趣则是促进创新的前提条件。例如八年级(上)科学的“大气的压力”一课中。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意创设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很多学生象拔河似的一起拉,仍拉不开。此时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问题开启了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在能力,教师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培养”,而是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进行开发和开拓。

(二)巧设置疑,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善疑多问。

例如,在学完“燃烧”有关知识后,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要先用纸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是煤着火?

②你能说出可燃、自然、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③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④为什么内焰、外焰的温度,亮暗也不同?

⑤想一想,可用哪些实验来证明火焰外焰的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寻找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会产生较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为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表演的蜡烛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997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应用物理学家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是全方面发展且具有一定个性的人,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创新精神。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就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否则,即使学生有了创造性的想法和意见,也会因旧的教育观念,是创新精神遭到扼杀,导致夭折。

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由于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一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性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承认这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上,教师结合科学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处处体现关怀、尊重、信任、理解每个学生,使课堂变为师生互联互动的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推导过程、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接替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参与,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才能迸发出来。

(四)留足时间、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象生命离不开空气和水,学生学习也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充分重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中要坚持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看书时间、思考时间。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创设条件,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平台。为此,教师要设法多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也可以进行一些有趣而又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师也可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社区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科技活动,不断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最局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转变观念,逐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课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逐步成长为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世海. 创新教育新探[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 蔡铁权. 创造性培养应寓于学科教育之中[J]. 学科教育,2000,(1)

[3] 张天宝. 基础教育新概念[M].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4]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育[M].教育研究,1999,(10)

[5] 陈秉初.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重新审视[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自主性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