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敏
摘要: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革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由原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并行改为资助费。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前奏。对此,引起校内外广大研究生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拟就实施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革以来的基本情况和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今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机制改革 奖助体系 奖学金 资助
2003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精神,并结合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全面试行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革。
1. 基本情况及做法
1.1 建立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研究生奖学金分学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学费,由导师向学校申请,研究生向导师申请,学业奖学金分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两种。全额奖学金资助全额学费,半额奖学金资助学费的一半。单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活动、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方面获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
1.2 建立研究生学业助学金制度。研究生通过兼任助理工作,获得学业助学金即助理岗位津贴。研究生兼任助理包括:教学助理(简称助教)、科研助理(简称助研)和管理助理(简称助管)。
1.3 建立研究生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对委托培养以外的所有研究生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费。
1.4 设立特困研究生救助制度。不定期对于家庭特别困难或遇特殊遭遇情况的研究生给予一次性的补助。
1.5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完成国家下达的20%指标任务,使家庭相对比较困难的研究生都能参加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
1.6 建立公费医疗与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委托培养以外的所有研究生参加住院保险项目,向保险公司转移部分住院医疗费用,缓解学校公费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使研究生都能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1.7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生创新基金是学校统筹用于研究生的专项基金,三个用向是:研究生奖助金、研究生培养激励与扶持基金、研究生科技创新支持经费。
以上做法取消了国家计划内(公费)和计划外(自费)研究生之分,破除了传统的普通奖学金制度,加大了对研究生资助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提高了各类资助在研究生培养经费中的比例。
2.主要经验
经过几年来研究生奖助学金方案的不断调整实施,总体来看,基本做到平稳有序。各项制度、措施既有刚性的一面,又有柔性的一面,能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2.1 实行学业奖学金制度,破除计划内外差别及身份划分,消除了平均主义及吃大锅饭的现象,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同时,通过导师与研究生联合申请的办法,转变了导师与研究生的传统观念。如,2004年我们曾在2003级全体研究生中就2003年开始实施的奖助学金改革作过问卷调查,硕士生中73%和博士生中83%的人持赞同意见。由此可见,研究生是这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自然地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
2.2 研究生兼任助理制度的实施,体现了“谁受益,谁出钱”和“劳动取酬”以及资助贫困研究生等基本原则。如,目前导师用科研课题经费资助研究生已经成为常态。
2.3 学业奖学金与“三助”金分离,扩大了资助面,有利于实际操作
2.4 实行导师资助与研究生奖助学金挂钩的办法,形成筹款机制和约束机制。
2.5 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权、利”,把科研工作与招收培养研究生直接挂钩,让承担课题多的导师可能招到更多的研究生,赋予导师对研究生较大的管理权限,更好地调动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积极性与主动性。
2.6 全面进行奖助学金制度改革,合理扩大研究生的资助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学校将统筹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的部分研究经费和筹集的其他有关资金,建立新的科学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用于资助研究生的资金总额度,受资助研究生的比例和资助强度将大大高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改革后获奖助学金的研究生其生活津贴比改革前的普通奖学金高出许多,优秀的研究生不仅不需要交纳培养费,还能得到远远高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的各项奖励和资助。如,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的2002年为例,当年硕士生招生总人数为563人,计划内253人,占总数45%,自筹生198人,占总数27%;博士生招生总人数为328人,计划内173人,占总数47%,自筹生72人,占总数19%。可见,硕士生和博士生计划内数都不到总人数的50%。再见下表:
可以看出,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研究生享受的学业奖学金比例大大高于改革前的研究生计划数,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自筹生的比例,尤其是博士生的自筹生比例大幅度下降。2007年以后,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生的奖助学金资助面达到100%。这样,加上学校和院系一系列配套的助学金制度,能使研究生消除后顾之忧,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奖助学金,使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有了基本保证。
3.存在的问题
3.1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误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解为研究生收费教育,因此,社会上和研究生中所谓研究生“公费上学”的观念尚未根本性打破。
3.2 缺乏学科干预机制,如学业奖学金对弱势学科与冷门专业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生源质量。
3.3 国家投入有限,招生规模远远高于国家计划人数,扩大资助面对学校财务和导师的经费筹措形成较大压力。
3.4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后,某些专业学制缩短,影响了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降低了导师主动资助研究生的力度。
3.5科研经费中没有人力资源项目,利用科研经费进一步扩大资助研究生在财务上有一定困难。
4.改革思路与设想
4.1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是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更不是全面收费的改革,而是要通过改革,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扩大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资助面,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更是一个力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工作更紧密结合,全面激发研究生教育的实施主体(导师)和接受主体(研究生)的积极性, 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实在导师与研究生切身利益的,从而促进研究生质量的切实提高。
4.2 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动态化管理。目前学校已制定奖助学金管理的有关文件,也有不少院系除了按照学校文件精神执行外,还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奖助学金滚动管理办法。评定主要根据研究生年度表现进行全面考核,确定下一年度所获资助的类别、等级和标准,以此改变目前研究生资助体系中存在“一考定终身” 、“几分之差就天壤之别” 等问题,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果违反校纪、校规,或者课程考试不及格、科研工作表现不佳,第二年就有可能终止奖助学金资格。这样,奖助学金的滚动评定与研究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表现挂钩,导师也有调控余地,不但要有经费投入,而且还要负责对研究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奖优劣汰。
4.3 建立学科干预机制,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应从奖助学金制度上对重点学科和弱势学科进行倾斜和支持。如对国家、省重点学科应该给予必要的倾斜,但对于弱势学科与冷门专业也应同样给予支持,而且热门学科与专业还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加以控制比例,不至于弱势学科或冷门专业在报名时就名额闲置。这是保证优秀生源质量、保护学科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4.4调整和完善科研经费申请、拨款和管理办法,适当增加科研经费中的人力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资助研究生的渠道。
4.5根据医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特点,对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行分类指导。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享受学业奖学金和学业助学金(临床转博研究生除外),进入临床后,其生活费由附属医院资助。以此来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