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华
面对课改过程中呈现的诸多矛盾和困惑,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改造学校、发展教师的重要手段。其中,教师个体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教师个体只有通过群体的整合,才能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如何寻求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均衡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无疑是最佳途径。这里所谓的“学习型组织”,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在这样的组织中,所有成员都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中共享,每个人都以提高自身素养、启迪教育智慧,发展创造力为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根据教师的年龄层次和专业特长,分别成立了青年读书组、教研核心组、学科指导组及课题中心组,引导广大教师在各类“学习型组织”中加强学习与研究,在相互的切磋、碰撞中,达到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 青年读书组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应该成为读书的表率。我们强调教师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结合我校的“书香校园行动”,我们成立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的青年读书组,并拟定了科学、完善的管理计划。
每学期,学校为读书组教师进行专项“营养供给”,具体内容有:第一,每学期学校给读书组教师规定必读书目,推荐选读书目;第二,学校图书室每月从最新杂志中挑选优秀篇目列出《新课程专题目录索引》,打印好推荐给教师,帮助教师快速了解课改最前言专业文章;第三,学校划出专款为读书组教师购买一些专业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教育理想》、《陶行知教育文集》、《班主任工作漫谈》等;第四,学校为每一位读书组教师补贴80元购书费用,教师邮寄稿件的费用也全部由学校支出。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细致入微的管理举措,使所有读书组教师都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
为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学校要求读书组老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除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卡片摘录之外,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书上作批注,即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每周在教师博客网上提交一篇读书体会,学校《绿叶报》择优刊登录用,每学期向外投稿2篇以上。
在组织教师广泛阅读、积累的基础上,为增强教师读书兴趣,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化苦旅》朗诵会、《给教师的建议》知识竞赛、《论语心得》读书交流会、《我珍爱的一本藏书》读书心得演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使原本枯燥的阅读变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趣味。
其中,教师们最喜欢的还是他们自发组织的“相约星期六”读书俱乐部活动。每个星期六的上午,学校的图书室是他们相约、相聚的场所,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人都是学者,一个焦点问题的探讨,一个热门话题的争辩,亦或是对一本书的看法,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没有流派,没有输赢,有的只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
二、 教研核心组
我校教学研究网络的构成主要包括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学习网络。在这一网络的建设中,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教研组长是关键人物,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联系人。教研组长工作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因此,在构建学习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研组长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组长的培养,专门成立了教研组长参与的“教研核心组”,由教导处负责管理和考核。核心组成员每月要参加一次例会,交流教研组日常研究动态,汇报教研组开展的主要活动,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短期规划。
核心组成员除了要认真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上好每人一节的研究课外,还必须承担每学期一次的专题教研活动观摩,向全校教师展示教研组的研究成果,其具体实施方法是:第一,开学之初,核心组成员组织教研组教师结合本年级、本学段、本学科教学的实际,确定教学研究专题;第二,组织教师围绕研究专题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并及时记录研究过程;第三,围绕研究专题精心设计、打磨一节研究课例,于观摩日向全体教师展示;第四,观摩日当天,核心组成员必须围绕本组研究专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理论辅导讲座。其他组在观摩活动之后,或就研究课进行现场点评,或围绕研究专题进行即兴质疑、答辩。
这样的管理操作模式,为每个核心组成员构建了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逐步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骨干力量,并以点带面,让其他教师根据真实课堂中暴露出的问题,找到快速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胆识、积累了经验,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 学科指导组
近年来,学校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努力为骨干教师创造外出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的机会。先后多次派人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考察,通过这样的外出学习与培训,更多教师的教学艺术得到锤炼、提升。
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5%,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指导组”,改变了以往师徒“一对一”的培训方式,为青年教师安排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指导组”,实施“扶一把、推一批、优一群”的指导制度,负责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我们的具体管理举措有:第一,课堂互相开放,即所有“学科指导组”教师的课堂必须向青年教师开放,青年教师的课堂也必须向“学科指导组”教师开放。指导组教师和青年教师可以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所有指导组教师都是青年教师的师傅,青年教师可以博采众长;第二,工作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必须听一课、上一课,从模仿入手,逐渐学会上课,进而达到“一年进入角色,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初有成效,五年小有建树”的成长目标;第三,每位指导组教师每学期必须指导至少一位青年教师在校级以上公开课上执教,在帮助青年教师磨课的过程中锻造彼此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第四,除日常课堂开放外,每学期所有指导组教师轮流挂牌在全校执教示范课,接受全体教师的观摩和评议。
骨干教师的引领,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渠道,同时也为骨干教师自身的再发展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促使新、老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同步发展与提高。
四、 课题中心组
我们认为,教师搞教育科研,贵在参与,教师可以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提高反思能力,从而加速教师的成长,而且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更能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做到常教常新。为此,我们组织部分有专长的教师成立了“课题中心组”,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以系列反思行动为举措,促进教师智慧地诠释教育教学的真谛。
写好自己的“论语”。要求中心组成员记录教育故事,反思教育行为,书写教育感悟。
开展专题沙龙研讨。“我的课堂我反思”、“网络教学与新课改”、“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提问艺术大家谈”、“课堂因你更精彩——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专题沙龙研讨”……学校的系列沙龙研讨活动开展得热烈而精彩。
“我的教学我反思”。每位中心组成员每周必须在教学博克中撰写教育案例和教学反思,结合教育教学事例,及时记录教学成长的历程与足迹。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研究自己,另一方面又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们充分利用博客所具备的分享功能,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
“课题研究观摩日”。每学期,我们集中一天,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课观摩、评点,有专题沙龙研讨,有专家理论讲座,有课题资料展示、评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