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
近来,两岸不少学者对胡锦涛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胡六点”进行了解读,总的来说,这对理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大陆方面的善意、诚意和创意具有正面意义。但笔者也发现其中有一些“误读”,以下仅就三个问题提出讨论。
“统一谈判的急迫感”
台湾方面认为大陆近来强调和平发展,很少讲和平统一,而“胡六点”却多次提到和平统一。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对马英九“不独不统论”的警告,迫使他表达明确的态度;有些人看法则相反,认为大陆的“和平统一”与马英九的“终极统一论”是吻合的,担心国共两党“准备在统一的道路上狂飙”;还有人说,“胡六点等于要与台湾进行有关统一的政治谈判”,甚至说:大陆已经确定2012年为统一的时间点。他们认为:大陆已对“统一谈判”表现出“急迫感”,“两岸关系出现转折”。
这是一种误读。
胡总书记整篇演说强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描绘了两岸和平发展的蓝图,希望两岸同胞共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讲话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到“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先后关系,两岸人民要为和平发展做很多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里看不到有任何“急于统一谈判”的意思,更没有出现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的转折。
之所以有人认为“胡六点”多次提到“和平统一”是一种政策的改变或转折,那是因为他们误认为强调和平发展,少提和平统一,就是“以和平发展取代和平统一”。其实,早在十七大报告发表时,台湾就有人作了这样的误判。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的同时,仍然强调“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本来是大陆方面的“坚持”,也是13亿人民的民意。如果有人以为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就等于放弃和平统一,那是对大陆对台政策缺乏基本认识的表现。
由于两岸在政治上还存在不少分歧,台湾内部也缺乏共识,实现和平统一还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就已指出:“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现状”、“尊重台湾民意”、共商解决办法,这些过程还没有经历,连政治谈判都还没有开始,怎么可能匆匆忙忙地去推动统一谈判呢?
所以,所谓“统一谈判的急迫感”之类的解读,不仅完全不了解文件的原意,而且可能人为地制造思想混乱和紧张,对两岸关系的改善与缓和没有好处。所谓国共两党要“在统一的道路上狂飙”的说法,如果不是有意挑动,就是太不了解两岸关系的现实。至于说大陆确定2012年为统一时间点,就更是无稽之谈。
“打破先经济后政治的设定”
台湾有人看到“胡六点”中提到可以就两岸统一前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的探讨,提到可以就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进行务实协商,提到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以及协商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等等,因而认为大陆企图“打破”马政府“先经济后政治”的谈判“优先顺位”与“进程设定”,将政治谈判“拉上台面”,政治谈判已经“提上日程”。于是,他们得出如下看法:大陆表现出“在政治方面寻求解决的急迫性”。
这也是一种误读。
其实,“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设想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两岸两会事实上正在按照这样的安排进行协商。2009年的两会协商应当还是以经济议题为主。最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今年两会协商将继续围绕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展开。总体上仍宜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经济后政治、稳步扎实推进的基本思路。可见,大陆并不想推翻“先经济后政治”的“顺位”。
但是,为什么“胡六点”又提出了一些政治议题呢?
众所周知,这是一份指导新时期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只谈近期的问题,而要描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蓝图,就不能不涉及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既要论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重要途径、强大动力、必要条件、物质基础、精神纽带、依靠力量等原则性问题,也要针对两岸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大陆的建议,希望得到台湾方面的善意回应,而没有任何逼迫对方立刻进行政治谈判的意图。
据笔者看,这一切主要是表达我方的善意与诚意,表示我们愿意就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包括政治议题,进行务实的探讨和协商。至于台湾方面是否打算协商,什么时候协商,什么先谈什么后谈,一是要根据客观需要顺势而为;二是要看台湾方面有没有意愿,是否准备好了——你不想谈,我不会逼你谈。
“先经济,后政治”应当怎样理解?是不是所有的经济议题协商完了才能开始政治议题的协商?经济问题这个谈完了还有那个,今年谈完了明年还有新问题。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开始谈“政治”呢?例如,台湾现在急于参加5月间将要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是否要到经济问题谈完了才能谈?所以,“先经济后政治”只是大体上的安排,根据现实需要稍作调整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要作茧自缚,让它绑住了手脚。
再说,两岸间的政治议题迟早要解决,是否都要等着两会的安排一个个地谈?两岸间有那么多管道,在两会协商之前,难道就不能先展开探讨吗?现在有关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和平协议等都已经开始探讨了,这是好事,应当得到两岸当局的支持和鼓励。事先做好准备,一旦水到渠成就可以展开协商,那时可能事半功倍。对两岸同胞有利的事,何乐而不为?
“划定了路线图”
两岸都有人作出这样的解读:胡总书记已经为两岸政治谈判“划定了路线图”。他们认为这个路线图是:先讨论政治关系,后建立军事互信,最后才是达成和平协议。
其实,胡总书记没有讲过“路线图”,也没有说什么先、什么后的问题。解读者是根据“胡六点”中的第六点叙述的顺序,自己画出这样一张路线图。
我认为上述议题哪个先谈哪个后谈还很难说,但事先展开探讨则是必要的,不管哪个问题,现在都可以开始探讨。两岸军方对“军事互信”问题已经出现“隔空对话”,两岸学者对于“和平协议”也已开始口头与书面的探讨。“政治关系”是一个难题,可以是很简单的,也可以是很复杂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明晰的。正因为将来在重大问题的协商谈判时,会遇到“政治关系”这一难题,所以才需要事先“展开务实探讨”。
政治议题涉及两岸互信,涉及双方的要求,如果要求很高,可能什么事也谈不成;如果要求放低,就可能较快地达成协议。例如,和平协议是否要明确“统一”的方向,如果要,马英九在任期间就达不成,因为他不能违背自己说过的“不统不独不武”;军事互信,要不要以“撤飞弹”为前提,如果要,恐怕也难做到。反之,如果能务实地对待,“难题”就不难了。
总之,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需要两岸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对上述难题展开务实探讨则是两岸共同的任务之一。哪个议题准备就绪,就可以先行协商。即使有所谓的“路线图”,也应当尊重对方,由双方共同商议,不可能由一方自行“划定”。
借用国台办主任王毅的一句话作为结论,那就是:“不失时机,顺势而为。”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