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飞
苏教版教材的课文编排大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单元设计,优化了课文组合,提升了育人效果。在教学时,老师们不妨以主题教学的思想来构建。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主题单元教学的粗浅想法。
一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爱”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是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的爱、给予事业的爱;《“番茄太阳”》关注的是弱势群体,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爱;《第一次抱母亲》讲的是亲情互爱;《我不是最弱小的》则体现出保护弱小者和对他人的关爱。
本单元练习的设计,也与单元主题遥相呼应。“处处留心”通过掌握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方法,传达的是对奶奶的关爱之情;“读读背背”的成语歌概括了叶欣辛劳而光辉的一生,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的理解,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熏陶;“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要求学生以班级主人公、班集体一员的身份,在参与讨论中表达对集体的关爱之情。
二
主题单元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学时,我们应以主题为中心,整合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提高认识。下面,我们谈谈各课的教学侧重点。
《永远的白衣战士》
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我们可以明示学生本单元课文是以“爱”为主题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不同的“爱”。
探讨话题1:《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以“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爱呢?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很快就能捕捉到英雄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把患者从死神手里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这是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的爱、给予事业的爱。
探讨话题2:叶欣是怎样对待事业、对待病人、对待同事的,她的爱体现在何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紧扣课后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进行教学。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哪些语句突出了“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接着,就具体的词句来做细细的品味。如从“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从“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句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话语中,感受叶欣面对危险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爱!从“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和“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等一系列词句中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强度”,然后,探究:叶欣为什么能“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从中得出:她能做到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对病人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工作的爱,对生命的爱。其实,就是一种大爱、博爱的情怀在支撑着她!她的心中装着如许的爱,可是唯独忽略的却是对自己的关爱!因爱而忽略,因爱而伟大,这才是叶欣,永远的叶欣!这才是叶欣所代表的“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探讨话题3:“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叶欣是不是一个不懂得亲情的人,她不爱自己的亲人吗?
围绕这一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讨叶欣对待事业的忠诚,因大爱舍小家。
学到这一步,应该说学生对叶欣的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有了充分的认识,也能够产生由衷的敬意,正是水到渠成之时,我们可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叶欣,写心中的这位白衣天使。有条件的可以到网上纪念馆(“叶欣纪念馆”http://yexin.chinaspirit.net.cn)给叶欣送上鲜花,把自己选的花与自己写的文章一起贴在网站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拓展阅读:我们如何面对事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这篇课文教学结束,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拓展阅读,2008年的中国给予我们太多的阅读资源,太多的心灵震撼。如汶川地震中,对事业无限忠诚的人民教师,舍身抢险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而《让我再救一个》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我们应该活用为教材的。因为学生们刚刚耳闻目睹,能引起共鸣,也能发自内心地认识到面对事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献出大爱。这种大爱,激动人心。
《“番茄太阳”》
在进入新的一篇课文学习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单元主题的衔接,使整个单元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探讨话题1:爱是可以传递的,叶欣把爱传递给了病人,把感动传递给了我们。《“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也有浓浓的爱,是什么爱呢?
《“番茄太阳”》表现的是盲童明明的快乐、善良,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关注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探讨话题2:“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三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明明活泼、快乐,没有残疾人的自卑,这一切来自什么?
课文中“番茄太阳”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明明把番茄比作太阳,突出了她的天真、可爱和创造性;第二次是“我”把明明说成“番茄太阳”,这是明明的快乐感染了“我”,她外显的美带给了“我”温暖;第三次是明明在得到别人捐献的眼角膜即将复明的前夕,告诉“我”,等她长大了,愿意把腿捐给“我”,“我”感受到“番茄太阳”的再次闪耀。
“番茄太阳”的出现,一次比一次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追问:明明活泼、快乐,没有残疾人的自卑,这一切来自什么?是谁创造了“番茄太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明明虽然是个盲童,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是因为盲童父母对孩子充满希望。从孩子父亲把太阳说成番茄样子,让她抚摸,可见他们是细心的,他们给了孩子爱和快乐!从孩子的父母,以及到过这里的人们,都多多少少地自发地献出了爱心,有人甚至愿意献出眼角膜。这种种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的“番茄太阳”的形象了。其实一个圆满的、温情的“番茄太阳”是这一群敏感、善良的人们共同托起的,他们用爱心创造出这个美妙的形象,而后由明明捧出呈献给读者。
探讨话题3:作者的心情开始是灰暗无比的,后来变得温暖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态变化,不妨让他们上网搜集一下作者的生平资料,明白课文的作者卫宣利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她在17岁的时候,生平第一次被抬进了医院,就再也没能走着出来——她的腿,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瘫痪了。躺在病床上时,她也曾一度消沉、悲观。那时她写道:“没有人知道,对于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而言,彻头彻尾的绝望是怎样一种感觉!”但是,在家人的帮助下,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她最终从伤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她在轮椅上开始了写作生涯,每天早晨四点就起床构思、打稿,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几百篇作品,成为了一个知名作家。正如她写的那样:“我终于用手中的笔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番茄太阳”》这篇课文呈现的就是作者这样的一段心路历程。课文一拉开序幕,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灰暗的场景。“我”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恰似临时租住的那“灰色的旧楼房”。直到“我”遇到明明这一家人,这个同样处于困境的一家人,面对生命却是另外一种态度。特别是明明,这个盲童的出现,给了“我”温暖的感觉。这一家人的努力,社会的奉献,最终让“我”为之震撼,让“我”走出了阴暗,感受到了爱,爱更让“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由此可见,爱是有温度的,能温暖人心的,爱是能传递的、会流动的。
拓展实践:代替作者——卫宣利阿姨给明明写一封感谢信。
明明使“我”原本灰暗无比的心情变得温暖了。请同学们代替作者——卫宣利阿姨给明明写一封感谢信。由于明明暂时还看不见,所以,可以把信先录下来,再放给她听。这就是阅读不可忘记写作的引领。
《第一次抱母亲》
探讨话题1:通过前一课学习,我们知道明明快乐、开朗是与她的父母的关爱分不开的,其实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母亲是怎样爱子女的?
课文第2自然段具体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爱。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于老师紧紧抓住“重担”进行教学: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当学生通过交流对“重担”的内涵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解后,于老师适时地进行总结升华: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仅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
当同学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于老师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前面含有“翻山越岭”的那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爱是伟大无私的。
探讨话题2:母亲眼角流下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孩子第一次抱母亲,竟让母亲潸然泪下!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这泪震撼着孩子,让他愧疚、难过;这泪更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让我们深深感悟:童年,母亲无数次的搂抱,我们都安然受之,“我”第一次抱母亲,竟会让母亲如此激动。母亲的心这样容易得到抚慰,母亲对子女的要求竟是如此的简单!这就是伟大无私、厚重绵延的母爱——给予的多,要求的少。
拓展实践:搜集并阅读描写母爱的名言,写写自己的母亲。
可让学生在感动之余,搜集描写母爱的名言,提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感受与自己最贴近的母爱。这样,《第一次抱母亲》文字之传承的功效就大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在这种反复阅读与习作之中统一起来了。
《我不是最弱小的》
探讨话题1:爱常常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动作上,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父母都认为萨沙是弱小的,但萨沙找到了比自己更弱小的,是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萨沙和妈妈之间的三次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凸现了本课蕴含的主题:我要保护比我更弱小的,要把关爱传递给比我更弱小的。
探讨话题2:课文后的两道题目该如何体味?
4. 读读想想,说说下面两句话包含的意思。
(1)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2)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5. 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面对这两个题目,很明显“保护”一词是关键词。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妈妈心中的“保护”。萨沙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这是萨沙心中的“保护”。这种“保护”在传递着。所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题目,其实就是思考“保护”、传递“保护”。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这篇文章的其他任务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传递,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进行传递,这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笔:一是让学生想象自己被父母或者他人保护的事,写成短文。二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面对未来的保护对象。三是懂得一种感恩,明白爱的存在。因为接受保护本身就有着感恩,就有着爱。
在本组课文教学结束后,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整个“画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回顾4篇课文,交流最让自己心灵震颤的地方,进一步领悟爱的丰富内涵。
《练习4》
《练习4》的安排,与这一单元的主题阅读是遥相呼应的,为理解爱、表达爱、传递爱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情境。
“处处留心”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几个常见中草药的名字,并能读懂药盒上的说明,按服用说明正确服用。本题训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注意观察,主动识字,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学中能恰当地融入爱的主题,就可以极大地丰富文本的价值,提高教学效果。可创设如下的情境:奶奶牙龈肿痛,在医院开了一盒药,可是不会看药盒上的说明,谁来帮助她?激起学生阅读服用说明的愿望;再指导学生理解奶奶提出的问题,讨论该怎样回答,设计祖孙对话;然后分角色进行对话,体会对话中流动着的爱,使语文实践生活化。
“读读背背”安排了八个词语和一段《三字经》中选出的韵文。八个词语都是赞美医护人员崇高品质的,可以结合《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相机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选一篇学写成语歌,或写诗歌。《三字经》选段是关于孝悌的,我们仍然可以与单元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结合起来学习,并进行相关的小练笔:你打算怎样给长辈、朋友、陌生人送出爱?把送爱过程写下来。
“口语交际”话题是《讨论班级公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公约的制定,是每一个班级成员对班集体爱的体现。这样,在整个单元教学中都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
爱是人类存在的理由,爱是可以传递、发展、行走的。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爱不仅温润课堂,而且可以温润孩子一生。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