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讯
学生的“疑问”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真正话题。现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课堂质疑和对话话题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实效。
初读阶段,学生已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到了精读阶段,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 三十年后,能不能再见面?2. 一对宿鸟扑棱棱飞起来,为什么又悄悄落回原处?3. 为什么笑声只能伴随“我”回到住地,不能伴随一生?4. 为什么一股暖流很快把他们的心灵沟通了?5. 扫路人早该退休了,为什么还不退休?6. 天游峰有900多级石阶,游人上山、下山常常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为什么扫路人轻轻松松?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筛选出两个话题为“中心话题”:1. 将第6题概括为“扫路人究竟累不累?”2. “三十年后,能不能再见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钻研文本,通过默读、圈画,从课文找出关键的词句,然后在师生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个话题,师生是这样交流的:
生:我认为,扫路人累。我从两个地方看出来:第一处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在险峰上扫路,一定很累;第二处是课文的第7自然段,一上一下1800多级。游人常常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这位70岁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地扫上扫下,怎么能不累呢?
生:我认为,这位老人不累。我是从第6自然段看出来的:“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干干,歇歇,再看看美景,他就不觉得累了。
生:游人也是走一程,歇一程,也看美景,他们为什么累呢?我认为是他每天都要这样干,养成习惯,锻炼出来了。
生:我认为,干活累不累与人的心情有关:一个人乐意干,活重,他感到不累;不乐意干,活轻,他也感到累。老人乐意扫路,所以他不累。
师:我认为,这么大的年纪,每天都要扫1800级台阶,尽管是锻炼出来了,也不能说一点不累,但老人终日与大山相伴,与山有了感情,又有一颗为游人服务的心,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豁达开朗的性格,他虽累却感到不累。
第二个话题,师生是这样交流的:
生:我认为老人不一定能活到100岁,因为能活到100岁的人不多。
生:我认为能活到100岁,我是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的绿色环境里,能不长寿吗?
生:生命在于运动。900多级台阶,这位老人天天扫上扫下,身体健康,能活100岁。
生:乐观能使人长寿。这位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我认为能活100岁。
……
师:“我”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是老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表达“我”对这位老人的无限敬仰和美好祝愿;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是他有一种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堂质疑和对话话题结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一开始,可能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难免提出很多浅显的疑问。教师绝不能不屑一顾,更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尽可能从他们的疑问中,提取一些可利用的教学因素,从而保护其敢于质疑的积极性。同时,对提出有一定质量的疑问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将不但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提出的疑问会逐步由“多而浅”走向“少而精”。
二、 师生参与选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同,提出的疑问参差不齐,因此对“中心话题”的确定,教师不可一手包揽,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筛选,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上,筛选、确定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对学生不同看法进行综合和归纳。
三、 教师善于引导。质疑时,教师心目中的“中心话题”,学生不一定会提出。教师可适当地转换角度进行对话,也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中心话题,让学生一起来参与探究。
四、 加强朗读默读。“提出疑问”要以默读为前提,“分析疑问”要以朗读和默读为依托,“解决疑问”要用朗读来印证。绝不能丢弃读,把对话过程变成纯粹的讨论会。
五、 全面提高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语文功底;再者,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另外,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不然,这“质疑问难”型的课堂教学是难以驾驭的。
(作者单位:徐州市泉山区文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