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笛
湘西州文艺职校是湘西州唯一一所舞蹈专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二岁至十六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中学时期,要上好他们的音乐课,就不能像上普通中学生音乐课一样,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上课方法。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孪生姐妹,本人从教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课十八年,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新教法、新课型、巧妙安排“动情点”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现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审美突出音乐的情趣性
情趣性,重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培养人才对事业的追求基础,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青少年时期,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新颖变化的教学训练于唱、动之中,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即兴表演。轮流抽同学进行舞蹈表演,其余同学唱曲,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既当舞蹈演员又当歌手,同一首歌曲跳出来的舞蹈动作千姿百态,这对他们的主专业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课堂效果好,我常常采用此方法。再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堂上进行舞蹈表演、演唱、演奏……等教学,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并让学生互相谈论对音乐的见解。新颖的音乐教学方法,可以展示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一般青年学生都热衷于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艺术歌曲……等都不怎么感兴趣,为了消除他们对交响曲的抵触情绪,我在上欣赏《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时,我先让学生听《北京人在纽约》的音乐片段,并启发学生,这音乐素材来源于《新大陆》,同学们立即情趣高涨,积极要求听欣赏。随着英国管吹出优美、伤感的第一主题,教室里静极了,当同学们弄清他是德沃夏·克到美国创作第一部作品,使用的是自己民族的音调,寄托着强烈的爱国、怀乡之情时,大家无不为之动容,热爱亲爱的祖国,也同热爱慈祥的母亲——这部不朽的作品的情感基音,也成为同学们产生共鸣的情感基础。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
二、注重情感,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但其表现内容却高度抽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尽管他们对音乐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感情积累和理解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渐渐增强,但因他们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让学生采取听、唱、动、看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情感。如:在教《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激人奋进的精神和感受长江广阔的胸怀,我找来一些有关描述长江的资料,如幻灯片、系列片《话说长江》的录像带,利用幻灯、录像这些直观教具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冰清玉洁的世界——长江发源地青藏高源,看到波涛汹涌的滚滚长江的雄状景象。当激情高昂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有的跟着旋律哼起来,有的情不自禁地舞起来,整个课堂气氛只有一个字形容“浓”,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谈观后感。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奇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感受性。
三、注重内涵,突出音乐的表现性
音乐既有感动自己,也有感染别人的作用,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也可使人意志消沉,这主要是它的内涵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过分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他们会讨厌音乐课,所以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灵活多变,适应不同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随时触摸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激情四起,随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把他们的表演欲望激活,对他们的主专业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如:《黄河大合唱,河边对口曲》这首曲子,它具有浓厚的山西民歌风格,全曲描写了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各自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后,共同走上了革命的历程。为了避免教师平铺直叙和学生枯燥无味地听,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推荐几名平时反应灵活,善于表演的同学,让他们分批扮成“张老三”和“王老七”进行表演,这种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既避免了欣赏的枯燥,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这种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又使学生直接获得了艺术感染力,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鉴赏力、使心灵与音乐融为一体,对舞蹈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四、注重实践,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来达到其目的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我经常听到学生随意哼唱的小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表露,尽管曲不成体,但毕竟是创造真情的体现,听起来十分惬意,完全是一种新的感觉。由此看来,孩子们都有一种非凡的创造才能,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发现他,正确引导他们将这种才能表现出来,尤其是舞蹈专业学生,更要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创编音乐,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水平高低,分别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
音乐教师对舞蹈专业学生,应由浅入深,设计创作课难度开始不要太大,不要急于求成,先让他们进行一至二小节的节奏填写,声音模仿等参与性活动,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填写简短的旋律,并为旋律配节奏,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节奏型,并了解其强弱关系,这将对他们学习舞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舞训中的“擦地”一般钢伴老师都会根据组合给2/4,或4/4拍伴奏曲,不可能是3/4拍,但学生必须了解节奏型及强弱关系,芭蕾中的“蹲”、“单腿蹲”一般都给3/4或3/8、6/8拍伴奏曲,所以,这些音乐知识对于舞蹈专业学生都非常重要。再就是训练他们按指定的单音和节奏写旋律,发展乐句等。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进行创作。培养他们即兴表演能力。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河边对口曲》时,我就让学生轮流充当“张老三”和“王老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创意,不同的表演技法,在实践中,他们各显其能、妙招迭出,有的用手帕当“山西老汉”的头巾,用笔杆做草烟斗,有的用废报纸折叠成“东北高人”的大沿帽,用书包当做布褡,又因是舞蹈专业学生,天真、灵活、好动,他们表演得淋漓尽致,真是让人赞叹,每当上音乐课他们象过年一样高兴,由于参与了实践,他们找到了乐趣,同时又获得了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他们今后走上舞台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基础!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音乐及风格的感受能力,音乐意境的感受能力,在培养这些感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展,创造力得到发展。
综合上述,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它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益,用音乐教学的独特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任何不同的授课对象,要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田笛,女,湖南湘西自治州文艺职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