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一、引言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充分印证了“信息爆炸”、“地球村”等媒介预言,它在传播速度、传播能力、主体自由度
和互动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新型媒介的技术优势。从印刷媒介到网络媒介,信息结构方式和人类感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媒介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一直为西方学者所关注。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不仅仅是形式和载体,还决定“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坚定不移、不可抗拒的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马克·波斯特尔也认为印刷时代主体与符号的传统关系已经被新的媒介形态所颠覆。“主体不再固定于绝对时空的某一点上,不再拥有一个物理的、确定的、能够以理性估测其利弊得失的制高点”。
媒介形态变化所导致的文学变革势不可挡。金惠敏对印刷文化的消逝所造成的文学后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现代性精神生活形式”,其“距离”、“深度”、“地域性”等要素被网络媒介重新结构,从而造成了文学的趋零距离、图像增殖、审美泛化和全球化。欧阳有权认为,网络数字媒介改变了文学创作、欣赏、传播的方式,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模式,还有文学生存、生长的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从而对文学转型扮演“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媒介通过改变文学的生命要素,改变了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模式,这一命题已被证明。
本文沿用结构主义符号学二元对立的对比研究方法,根据媒介的不同将文学区别为印刷文学和网络文学,试通过两种媒介文学文本的对比,从微观的文本和符号层面揭示出文学是怎样被媒介所结构的。
二、结构关系对比
结构关系是指要素与要素、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印刷文学文本和网络文学文本在结构关系上主要体现出以下区别性特征:
首先,印刷文学文本是单媒体纸质平面上单一的文字符号。网络文学则是一个多媒体的界面空间,包括用数码技术制作而成的图像、音乐、游戏等。单媒体切割了人们对世界的整体感知方式,抹去了图像、声音、动作、表情等交流要素,将世界分离并符号化为线性的、逻辑的文字符号。因此,单媒体的印刷文学在无形中促使人们进行还原能指的思考和分析。多媒体力图呈现对世界的整体感知,调动全方位的感官,较单媒体可以更加真实、立体的“结构”世界。同时,它也促使人们沉醉于图像化文本打造的“仿像”的、形式的现实不能自拔,忘记了对能指的分析和思考。
其次,印刷文学文本体现为线性的结构关系,网络文学文本更具有非线性的图像语法特征。多媒体和超文本的运用不仅挤占了大量的文字表达空间,还重新整合了文本的结构关系。在整体结构上,网络文本多采用大量分段的策略,甚至一句一行,追求视觉上的明了清晰。对于语气、情绪、情态和感情等要素的表达,印刷文本通过细致的文字描述来实现,网络文本则大量运用能够带来视觉冲击的惊叹号、省略号以及由各种键盘符号组合而成的象形符号。印刷文学书写注重连贯、深入、“抽丝拨缕”的细致描摹,善于描写和表现情感、幻觉等复杂而抽象的事物;网络文学非线性的图像语法打破了线性语法,故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外形和结构进行模糊的勾勒。
第三,印刷文学具有中心化整合的结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紧扣中心线索对作品进行谋篇布局、情节叙述和人物描写,体现出原创性的编码过程。网络文学的文本呈现为多个“碎片”的拼贴,体现出机械复制的文学生产过程。印刷文学书写追求精神意蕴和哲理化思考,其审美接受以“体味”和“思索“为基本特征;网络。从印刷媒介到网络媒介,从精心构思到追求快感的游戏调侃,从凝神阅读到浮光掠影的点击浏览,媒介方式的变化将文本的结构关系从中心化推向了碎片化。
三、意指关系对比
意指关系是指符号与世界、符号自身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意指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距离感的大小。
印刷文学对文字书写的倚重造成了距离感的扩大,网络文学的图像化规则的呈现造成了距离感的缩小。米切尔曾说:“图像就是符号,但它假称不是符号,装扮成(或者对于那迷信者来说,他的确能够取得)自然的直接和在场。而语词则是它的“他者”,是人为的产品,是人类随心所欲的独断专行的产品,这类产品将非自然的元素例如时间、意识、历史以及符号中介的间离性干预等等引入世界,从而瓦解了自然的在场”。文字书写自认是对现实的摹仿和中介,并时常发挥其隐喻性、意象性的功能,“抹去一个事物的在场又使其仍然能够辨认这一姿态”(德里达)。图像符号通过高清晰象素的模拟,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和逼真的形象,使能指变得透明。这时符号本身仿佛就是它背后的所指,图像仿佛就是自然的直接和在场,符号的距离感仿佛消失了,阅读成为一种在场的虚拟体验。
印刷文学普遍具有一定的叙事深度,网络文学更具有平面叙事的表征。例如,人物对话代替叙事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叙事是离境化的表达,冠以全知全能的立场和思想,遵循模式化的结构顺序;对话是情境化的表达,出自人物之口,受人物性格和情节限制,灵活而跳跃。印刷文学注重对文学空间形式的架构,既表现为虚构的地理空间,又表现为用意象营造的话语空间。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我们很难发现力透纸背的空间描写,或借力于图像符号来镜面闪现这种空间形式,或者在文字叙述中忽略这种空间形式的存在。主体空间感被淡化后,身体感和肉身存在性便增强了,身体代替空间成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
概之,印刷文学通过意象化的语言,表现宏大或深刻的主题,营造空间形式,以深度叙事拉开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造成了距离感的扩大;网络文学以写实的风格,描写琐碎的话语和思绪、还原生活的真实空间,用平面化的叙事造成了距离感的缩小。
四、结构功能对比
结构功能即一套符号系统将自己的目的性强加在另一套符号系统上。印刷文学和网络文学分别受各自媒介结构和语言系统的投射,体现出不同的结构功能。
首先,印刷文学文本具有单向性,既指文字文本的一行接一行、一段接一段的单向形式,也指作家对读者的单一向度的文本输出。网络文学文本则是交互的,既体现为多种符码和媒体手段的交互关系,又体现为文本结构上的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沟通。印刷文学文本单向的结构功能赋予文学话语“分析的线性和机械的逻辑理性”,成就了文学精英化和权威性的中心话语模式。网络文学文本互动交互结构功能,解构了文学的权威,赋予文学众生言说的景象,使文学书写更加自由。
其次,印刷文学和网络文学语言分别体现出“文”体和“言”体的结构功能。印刷文学语言符号“暗含联系,展示趋向,隐蔽地传达自己的理解以显示不能指代的东西”(伊瑟尔)。它将对语词、句式的诗性操作作为保证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的重要策略。在“空间的脆弱性和时间的同时性”方面,网络书写都与口语言说相似,因此具有口语化的浅显和直白,多指代事物本身以及感性欲望等身体本能,以平凡的姿态消解语言的诗性,更加世俗地复制生活的情态细节和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文体具有精英、官方、大一统、传统的意识形态;‘言体具有大众、分权、狂欢、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孟华)。“文”体和“言”体的对立,树立起印刷文学文以载道和网络文学自由言说的语体功能差异,也契合了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深层文化功能的不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媒介的结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幽灵”一样附着在一切符号化的物体之上,对我们的文学和文化进行系统投射。在我们越来越依靠技术化和机器化的媒介来感知世界的今天,新的媒介对文学文本的重新结构只是冰山的一角,由此带来的文学性的消失、审美泛化也只是文学内部逻辑。人类在利用媒介的同时,人类的思想和文化被媒介所结构(或解构),进而导致主体性的退化,沦为媒介的俘虏,这是最可怕的媒介化生存悖论。
参考文献:
[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孟华.《符号表达原理》.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1月
[5]杨雨《新世纪文学焦虑的纾解与网络媒介的力量》.《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6]蓝爱国《媒介发展与文学的形态变迁》.《艺术广角》.2006年06期
[7]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王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