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2009-03-24 04:31萧惑之
中关村 2009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教授

萧惑之

题记

牛年春节前夕,《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送来萧灼基教授新作——中国版的《马克思传》。翻开扉页,有萧老的题词,望着那熟悉的笔迹,蓦然生发无限的感慨。去年曾听汉青先生说,萧老近来身体欠安,在病榻上还坚持工作,这部60余万字中国版的《马克思传》就是辛勤劳作伏案笔耕的丰硕成果,用萧老“自序”中的话说——“是我近50年来的最大心愿”。我来《中关村》杂志打工的7年间,感同身受萧老对《中关村》的爱护、支持和办刊的指导,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寒冬时节好读书”。利用春节长假时间,一口气读完《马克思传》,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其实,这句话是借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俞吾金教授的研究结论。俞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明快地说,“当我们强调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时,不但没有消去我们作为当代人的生活旨趣,恰恰相反,我们正是自觉地带着这种生活旨趣去认识马克思的。在这一认识的视野中,马克思的理论形象不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突然变得透明了,特别是他思想中与当代人的生活情趣有联系的侧面,十分清楚地向我们显现出来。”俞教授还借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话来旁证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为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发展提供理论来源,并且包含着仍然能够帮助我们争取改造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来源。……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对现时代进行理论概括和批判时代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至少仍然是当代进步的或激进的政治学的一部分。”

萧灼基教授正是用自己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为中国的改革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众所周知,萧教授1981年发表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借贷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1989年发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桎梏。两年后即1991年,发表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更加透辟、明快、详尽地论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功能。

今天,当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华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令世界瞩目的时刻,我们重读萧灼基教授中国版的《马克思传》,更感到亲切无比——“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的结论令人信服。

“风格就是人”。马克思的“求学”、“择业”乃至“择偶”

无不贯穿一种精神——“为人类服务才是最幸福的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特利尔城。马克思的学生时代,正是德国民主革命的前夜,“资产阶级准备推翻政府,无产阶级则准备随后推翻资产阶级”。马克思出身在一个“富裕文明但不是革命的”家庭。在风华正茂的中学读书时期,马克思的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历史和地理知识“相当令人满意”。更表现出“数学天分”和“外语才能”,写成“许多篇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数学论文”;视“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能够熟练地运用德、英、法三种文字写作。

1835年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前夕,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中,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众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时代立下的誓言激励他的一生,成为“为人类服务”的光辉榜样。

1841年春天,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博士论文》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德漠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称之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认为“我们所以服从自然,是为了实现必要的愿望,也是为了实现自然的愿望,只要它们不是有害的;如果它们是有害的,那就要严加制止。”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正是吸纳了先哲们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坚决反对宗教迷信,把无神论贯彻到底”。《博士论文》张扬“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大胆的自由精神”。萧灼基教授认为——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了解了辩证法的革命意义,重笔指出:辩证法也是湍急的洪流,它把无数的和有限的事物击破,把独立的形式推翻,把一切都沉没于一个永恒的大海中。他从这一点出发,论证了革命对改造现实的作用。他在《博士论文》中“熟练地运用着辩证法,他的语言表现出那种为黑格尔所特有而他的学生们早已失去的活力。”由此可见,马克思正是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扬弃了唯心主义,吸纳了辩证法,终于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成为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

1841年的4月,马克思结束了大学生活,走进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开始了“十足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的新生活。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政论家赫斯见过马克思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所崇拜的马克思,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力量以最后的打击。他把最机敏的才智与最深的哲学严肃性结合起来。你想一想,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在一个人身上结合起来(我说的是结合,不是混合),这就是你将得到的关于马克思博士的概念。”《马克思传》的精彩实录,证明了这位政论家的预言完全正确!

萧灼基教授用“一个灿烂辉煌的名字——燕妮”为题,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马克思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你应当证明,你虽然年轻,但是一个值得社会尊敬、很快就会使世人折服的堂堂男子;是一个保证始终如一、保证将来认真努力的人”。马克思用一生的大爱做到了!“诗言志,歌永言”。马克思写给燕妮的诗,如果说《魔女》写出了燕妮光彩夺目的形象,《思念》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那末,《致燕妮》则表达了对恋人的深情挚爱。“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燕妮回答道,“你的形象矗立在我面前,是那样光辉,充满着胜利的力量,我的心渴望着时刻跟你在一起,每当想到再见到你,我便欣喜若狂,这颗心担忧地到处追随着你。”

《共产党宣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主

义的“幽灵”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萧灼基教授编著的中国版《马克思传》,最鲜明的特点是“注重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科学的理论来自丰富的实践。“马克思既是学者,又是革命家。当革命需要的时候,他会立即放下研究工作,从事实际活动”。《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则是最好的证明。

青年马克思踏入社会生活以后,“以‘批判的热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诸如,在舆论上揭露最伪善的封建专制君主——威廉四世,撰写出第一篇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在《莱茵报》上发表评论,最为著名的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揭露林木占有者的贪图私利和省议会维护剥削者利益的阶级实质,“为了枯死的树枝,不惜把许多无辜的贫苦群众‘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作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狱”。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间只有一年,担任主编不过5个月,却引起普鲁士政府的极度恐慌。马克思坚持“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的办报方针,有计划地发表一系列文章,揭露普鲁士专制制度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引导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为民主革命制造舆论和积蓄力量。因之,《莱茵报》遭遇查封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后,接着创办了一种主张彻底改造社会的定期刊物——《德法年鉴》。虽然只付梓了1-2期合刊号就停刊了,然而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论犹太人的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明晰的意见,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1884年,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与革命事业的终生战友恩格斯会晤,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的党纲。

萧灼基教授在《马克思传》中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简约明快的文字,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马克思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著作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充分利用了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中的思想材料,并且赞同恩格斯的意见,采用宣言的形式而不是传统教义问答形式来阐述新原则,把新的宣言定名为《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两位革命导师共同劳动的结晶。”并引用列宁的话说,《共产党宣言》以“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萧灼基教授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共产党宣言》中贯彻始终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同样是社会的进步。萧灼基教授以史为鉴,“1825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不断地周期重演,表明了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驾驭这一庞大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办法支配自己用咒符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只有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消除经济危机,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萧灼基教授坚定不移地认为,“《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一百多年,但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全世界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遭遇处于低谷,只要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就会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无产阶级的

“圣经”。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人类历史的丰碑。

在中国版的《马克思传》中,萧灼基教授用大量的篇幅、严谨的文字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资本论》。

萧灼基教授对产生《资本论》的动因有精辟的概括:一是“为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劳苦群众的利益”;二是“为了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三是“解剖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四是“为无产阶级政党获得科学上的胜利”;五是“指导‘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萧教授特别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某些原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应用的情况。”“马克思还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问题。”今天读来仍觉振聋发聩,启迪思路,有利于中国的深化改革开放。

萧灼基教授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都有高屋建瓴、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的概括和解读,是一部难得的向大众普及《资本论》的优秀著作。

在“资本生产过程”的章节中,对“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以及“货币本质论”、“资本本质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都有“定义性”的解读,终于让读者明白“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即“无产阶级贫困化论”;也终于让读者明白“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章节里,通过对“利润论”、“生产价格论”、“商业资本论”、“借贷资本论”、“级差地租论”、“绝对地租论”的解读,为我们学习理解马克思最精彩的篇章——《剩余价值理论》,做好了科学的、基本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准备。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灵魂。萧灼基教授认为,“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建立了科学的生产价格理论。”“《剩余价值论》作为一部理论批判史和历史文献史,不仅考察和评论了17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要经济学派、重要经济学家、重要经济学著作和重要经济学观点,而且对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经济学重要理论从不同角度作了精辟的论述,是一部理论批判与理论创新完美结合的卓越著作。”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剩余价值”条目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初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提出)用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稳定的学说。马克思遵循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是经济价值的来源。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少于工人的劳动添加在商品上的价值,一般仅够维持工人的生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补偿只占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一部分,相当于工人的生活资料。其余的部分是剩余劳动,它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为了取得利润,资本家占有这个剩余价值,从而剥削劳动者。”

《资本论》是“理论创作的光辉典范”。——萧灼基教授如是说。那是因为,“马克思以高度的无产阶级革命责任感,无与伦比的刻苦钻研精神,极端严谨的科学态度贯穿创作的始终,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萧灼基教授认为《资本论》——第一,“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马克思既是学者,又是革命家。当革命需要的时候,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研究工作,从事实际活动。第二,“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和革命的辩证法”。唯物主义要求尊重客观事实,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第三,“不畏劳苦攀登科学高峰”。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读了1500本以上的书籍,《资本论》是长期脑力劳动的结晶,科学的高峰就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攀登的结果。第四,“科学研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851年4月,马克思计划5个星期完成经济学研究,结果用了32年,超过原来计划的320倍!第五,“理论创新,精益求精,不断完善”。马克思从不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终极真理”。

……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资本论》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在中国的运用,印证了《资本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资本论》在中国最伟大的传播者之一李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00周年时曾说,“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现在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改造世界的新纪元。”今年的5月,我们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91周年时,读萧灼基教授中国版的《马克思传》,联想到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风暴”,更有一种新意在心头。我们希望读中国版的《马克思传》,“重新理解马克思”,能改变“对《资本论》惊讶的人多,读它的人少;惊叹的人多,理解的人少”之“怪现状”。让《资本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引发更大的轰动!

◆编稿感言

萧灼基:踏着马克思的足迹前进

编讫《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让我们十分敬佩萧灼基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和热情宣传。无庸讳言,当今世界,在前苏联“易帜”、东欧“裂变”后,马克思主义遭遇空前的“寒流”,资本主义的卫道士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资本论》进行了疯狂的围剿。“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惟独在13亿人口的中国,笃信《资本论》的科学性,一以贯之,执政党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次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共克时艰之时,《资本论》更显示出真理的光辉,引起世界的瞩目。《环球时报》报道,《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骤然热销,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柏林出现“洛阳纸贵”的景象。

萧灼基教授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为撰写《马克思传》,历时50年,即使去年“健康欠佳”,在病榻上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终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年之际,卷帙浩繁约60万字的《马克思传》付梓。摆在读者面前的中国版的《马克思传》,更具中国特色,读来更觉亲切,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难得的科学普及的精品读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萧灼基教授正是这样的学者。为撰写《马克思传》,他不仅沉浸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资本论》等文献资料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而且“不知老之将至”,在1998年65岁高龄时,还专程到欧洲考察。萧教授有一段独白:“沿着革命导师当年走过的路程,从特利尔到波恩、从科隆到布鲁塞尔、从巴黎到伦敦,在他每一处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我都尽可能地去寻找他所遗留下来的历史足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萧灼基教授作为中国“非共产党”人士,更加笃信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改革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他从1981年发表《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之后的10年,又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明确提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萧灼基教授多次殊荣“首届孙冶方优秀论文奖”等经济学科奖,正是他把《资本论》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用的结果。

“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读完《马克思传》,我们更加感到这是符合实际的结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指明一条发展经济的康庄大道;“科学发展观”则为我们沿着“邓小平理论”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完美“路线图”。

结末,我们还想说上一句,萧灼基教授作为《中关村》杂志的顾问,不仅为帮助我们办好刊物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而且在百忙中有求必应地“莅临指导”和“赐稿”,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萧老,请接受我们衷心地祝愿——早日康复。我们期待与您同行,沿着马克思的足迹!

猜你喜欢
资本论马克思教授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刘排教授简介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