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扬 乔楚晗
从2008年9月16日“雷曼”倒闭以来,很多刚刚进入求职期的大学生被一种悲观的情绪包围着,一些学生甚至突然放弃找工作而改去考研。虽然从“十一”之后,大量招聘会进入校园,甚至一些高校每天都有2-4场,但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逐步扩大,同时,2009年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整体看,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2008年12月23日,在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一部分是1300万的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部分是800万下岗失业工人,还有一部分是300多万需要等待就业安置的其他人员。这2400万的就业压力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子身上。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的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以2008年河北某大学12月举办的某次人才招聘会为例,一方面到场单位数量锐减,应聘学生却一如既往地多;另一方面,虽然招聘单位少了,单位之间的选人竞争少了,但很多单位却并没有在这次招聘会诸多应聘者中选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虽有招聘单位招聘条件高的因素在其中,但应聘学生择业观念不当才是根本原因。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从目前大学生就业选择来看,很多人并未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因此也导致了一些毕业生“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出现,“有业不就”就是对此最好的形容。比如:很多学金融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选择是“财务主管”、“银行职员”等,而这些职位一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显然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二是所招人员甚少。因此,在很多招聘会上,我们看到大多数学金融的学生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势比历年都要严峻,此时,如果这些天之骄子们再不转变就业观念,那么等待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可能将是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尽快转变其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就业战争中,找到一条出路。1.转变就业观念。现在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把从事体力劳动或是服务业等工作看成是“低贱”的,只有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进大企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而偏远地区、西部地区、基层部门等等却鲜有人问津,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不愿吃苦的一面。因此,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学会吃苦。毕业生要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和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应该改变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放下架子,选择从基层做起,或去西部地区、偏远地区,或回到县城、回到农村工作,不仅增加了就业的成功性,同时也可以增长其工作经验、锻炼其工作能力,更为其未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其次,转变就业观念,还要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正确理念。一次就业并不等于终身就业,一些大学生固守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生活的制高点,这显然是不对的。在就业选择过程重,很多单位都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实践经验来源于实际工作的积累。因此,大学生应当将毕业时的就业作为积累工作经验的选择,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基础做起,一步步向高迈进。2.拓宽就业领域选择。就业不一定要对口。不少大学毕业生抱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观念,死守所学专业,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应当放宽眼界,在立足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多方位灵活进行选择,适当选择冷门,提高就业成功率。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城市剩下的岗位越来越少,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去小城镇、偏远地区,反而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比如: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去大企业而很少选择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稳定、有保障、福利好,有的还能解决户口问题。但随着我国福利政策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展,已经延伸到中小企业中,选择这些小企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进入社区工作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结束语。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2400万的就业压力,面对一次就业的寒冰期,我们希望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分析自身优势、缺点,在2009年就业大潮中,寻得一方天空。
参考文献:
[1]刘 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瓶颈分析》,《文教资料》,2008。
[2]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福建论坛》,2006.6。
李 扬、乔楚晗:河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