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进 孟晓莉 刘 苑 侯鸿雁 周宏斌
中图分类号:X2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自组织和耗散结构理论,探析政府在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保护中提高生态风险管理水平、强化生态风险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西部地区 自组织 耗散结构 生态风险管理
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保护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
(一)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保护的自组织现象
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在自组织过程中遵循自组织规律。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即为自组织。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通过自身调节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有序的能力也就愈强。人类社会比自然界具备更强的自组织能力。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中的生态风险管理系统作为自组织系统,在与自然之间相互开放的共生关系中求得其可持续发展;在平衡——非平衡——新的平衡过程中达到高级有序。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风险防范应以自组织理论为切入点,探析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自组织有序结构生成的条件和规律,自觉推进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有序转变。自组织规律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统内某个参数达到一定值时新状态才突然出现;二是新状态有更丰富的时空有序结构;三是维持有序结构需要不断从外界补充能量;四是新的有序结构一旦出现,不容易因为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化而消失。
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具有在非平衡态下的新的自组织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阙值时可能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生态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与外界联系产生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会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的作用,从而促进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自组织结构。这种在非平衡态下的新的自组织结构,普利高津等人把它称为耗散结构,原因是为了维持这种组织,必须对系统作某种形式的“功”,即不断的“耗散”能量。耗散结构能够产生自组织现象,所以又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二)生态风险管理系统满足形成耗散结构的充要条件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过程中的生态风险管理系统满足形成耗散结构的一切充分必要条件。耗散结构是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系统的健康发展应是一个不断形成新的耗散结构的过程。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在本质上要求该系统稳定有序地发展,因而把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建构成耗散结构模式应是实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宏观思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中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生态风险管理系统是开放系统。二是生态风险管理系统远离平衡区。三是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具有非线性特性。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内部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结构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非线性关系。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这些相互作用和反馈通常是非线性的,即不是简单叠加。四是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在远离平衡条件下推动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完成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三)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通过耗散结构产生自组织效应
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通过开放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在缩小与东部之间差距的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产生自组织效应,初步形成了稳定有序的自组织结构。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过程中的自组织过程是在已形成的耗散结构基础上完成的。涨落作为生态风险管理系统演化的内部诱因,加之外部非线性因素起触发器的作用,导致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内部非线性涨落而促使社会和谐有序。耗散结构理论强调有序结构生成和发展的不可逆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和非线性,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达到有序。
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加上政治制度方面的保障以及政策、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非线性因素交汇,产生了生态风险管理所需要的耗散结构系统自组织非线性变化,从而为达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运用自组织和耗散结构理论提升西部政府生态恢复与保护水平
(一)建立开放的生态风险管理系统
开放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良好的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开放系统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以保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二是具有自组织能力,通过反馈进行自控、自调;三是具有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四是受到自身的结构功能或环境参数的约束。提升西部政府生态恢复与保护水平需要将西部生态培育成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开放是实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前提。
1.从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集合属性看,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是多个要素相耦合的、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复杂的系统。要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就必须扩大生态领域的对外开放。具体体现在鼓励外商投资西部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资源开发,允许中外合资银行、企业、外贸的试点扩大到西部地区;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商在西部地区依照有关规定投资兴办中外合资生态企业。
2.从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关联属性看,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稳定有序的自组织结构新状态产生后,具有时空不可逆的自组织有序现象促使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演变方向,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使系统在开放的动态中保持有序。因此,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需要进一步放宽西部地区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标准,放宽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资格条件。按照国际规则,对边境地区继续实行优惠的边贸政策,促进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协作。
3.从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属性看,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需要通过强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态、社会功能共同影响实现预期目标。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紧密结合,抓住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优化高技术服务,积极推进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产业的优化升级。
4.从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过程属性看,开放是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放,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形成开放合力:一是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开展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二是开展TOT(转让-运营-移交)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三是继续扩大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向国际市场开放;四是推进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市场多元化开放战略。
(二)充分利用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非平衡态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中的生态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分布的不平衡状态。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只有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西部地区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经济质量上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西部生态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使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演化能力为其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西部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差异、非平衡的系统。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调控力度。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金不足是西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最大瓶颈。一是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拿出一部分财力专项安排用于对西部生态的转移支付;二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资融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项目;三是加大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投资、融资力度,抓紧研究制定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招商引资优惠措施,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恢复与保护投资环境。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惠的政策支持是西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国家可考虑出台相应政策。一是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免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企业与个人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完善龙头企业收购生态恢复与保护产品进项税抵免的操作办法;二是专项财政补助政策。对生态恢复与保护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技术引进或改造等,国家每年安排资金给予一定补助;三是金融政策。在银行设立生态专项,为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发放专项贷款,国家财政给予贴息,鼓励发展一批生态恢复与保护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开发政策。加大外引内联步伐,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挥好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技术开发、转化和旅游基地的功能作用;五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六是创新生态保护政策。研究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根据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管理特点,针对西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生态补偿需求,构建西部生态补偿政策的总体框架。
3.加大对西部地区市场培育与调控的力度。市场发育不完善是西部发展过程中的结症。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归根到底取决于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思维来设计和完善政策体系的能力。西部地区政府要构建市场化的政策体系,努力培育现代市场体系,特别是加快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制定公开、透明、平等的市场规则,监督市场运行,发挥市场要素功能。一是加强西部地区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二是在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生态保护与恢复及农林生产加工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加快培育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形成有利于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形成一批市场拓展能力强、市场联系范围广、市场贡献大的生态产品商贸流通产业群,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组织和个人从事生态恢复与保护产业;四是着力引进、设计和规划技术水平先进、带动作用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项目;五是提高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从西部生态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加快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扶持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和优势生态产业,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
(三)实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非线性生态风险管理
生态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演化系统。非线性导致自组织,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过程中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为其在进行常规发展的同时,自发地突破常规发展模式的限制,从而进行非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西部生态的恢复与保护通过法律手段产生自组织效应。实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非线性良性生态风险管理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法律保障力度。一是加强西部生态立法。建立健全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和良性生态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制定《生态保护法》等法律,制定相关法规;加快建立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标准体系;制定西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规范;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权威性。二是加强西部生态司法。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针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建立定期或年度的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较完善的生态保护统计体系。三是强化西部生态执法。四是加强西部生态与保护的守法宣传和教育,优化西部生态与保护良好的司法与执法环境,使之产生巨大的良性生态风险管理的耗散结构效果,达到通过政府制定一项或一部社会政策或法律产生巨大的良性生态风险管理效果。
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立法、司法、执法与守法均构成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非线性要素。只有充分发挥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立法、司法、执法与守法的非线性作用,才能形成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的自组织结构,进而提升政府生态风险管理的水平、能力和效果。
(四)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引向有序
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完全可以通过系统内非线性机制来形成和维持与平衡结构完全不同的生态和谐有序结构。这就是自组织和耗散结构理论用于生态风险管理的精髓之所在。生态风险管理通过预防生态风险,解决生态恢复与保护问题,化解生态风险,从而达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目的,确保西部经济社会不断地走向更高层次的和谐、稳定和有序。
1.生态风险管理系统存在着涨落和突变。涨落通常指社会的运营在动态有序的稳定点附近来回振荡,在宏观上保持着动态的有序性与和谐。社会运营中时刻存在着涨落,当涨落被放大后会出现突变,这时社会就有可能转换到一个新的运行状态。生态风险管理系统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无数个“小涨落”,当涨落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会产生“巨涨落”,从当前的状态跃迁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及生态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的相互影响,推动系统发生非线性变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变化是一种启动力,既可以导致生态风险管理系统非线性有序发展,但也可能将生态带入新的混乱状态并导致生态危机而引起社会风险。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中的微小变化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所以,为把生态风险管理系统中各要素的变化引向有序,政府应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敏锐的观察洞察能力,善于把握形势,审时度势,通过制定法律、调整政策、优化决策、调配资源,化解矛盾,使非线性变化引发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向着有利于形成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方向演化发展,促使生态风险管理系统自组织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推动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尼科里斯,普利高津,罗久里,陈奎宁译.探索复杂性[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3.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