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2009-03-23 10:10张无畏周明武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农村建设

张无畏 李 明 周明武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针对我国国情做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本文以云南楚雄州为例,从政府亲民政策的重要内容、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等方面探讨了加快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村 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建设 战略意义

政府亲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来抓,近几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亲民、惠民、富民的政策,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深得民心。党的十七大又再次强调,高度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特别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中,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农村商品流通,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市场体系不完备,商品流通就不畅,农村经济就不活,农民生产生活就不便,小康及和谐社会就难于实现。因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物流产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由此可见,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山区,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就必须要建设好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是党和政府亲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以现代化通讯及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和金融市场为纽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密切,物流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间的经贸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大流通,是商品和服务超越国界、突破区域,在全球范围内和生产全过程的流通。流通为生产提供技术、信息、内外贸易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种需求,将其劳动渗透到第一、二产业中并物化于各种物质要素之中。流通服务业在社会大生产中所占用的时间超过90%,所耗费的成本占总成本的90%,发挥着刺激消费,创造需求和引导生产,实现商品和服务在时间、空间上转移的作用,从而达到满足生产和消费需要,完成交换、实现价值的目的。著名物流业专家徐寿波提出了“大物流产业论”,指出整个国民经济由生产、物流和消费三大支柱产业群组成。物流是一个支柱产业群,涉及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教育、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产业,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流通加工价值的经济活动。

据初步统计,每吨物流周转量对当地物流服务企业的贡献为20元左右,对交通运输的产值贡献为150元左右,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为17元左右,同时带来2000多元的资金流量和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消费,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流通不仅是加速资本周转、节约社会生产成本、减少物化劳动和劳动耗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加快发展流通服务业,培育要素市场,健全完善流通服务体系,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经济循环、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例如,云南省的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核桃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这些产品都来自农村,目前已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如果流通服务业不发达、不畅通,产业升级和效益增长、农民增收目标就难以实现。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期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的第一动力。以美国为例,早在1948年,其第三产业比重就达到了53.96%,到2000年达到了74.45%,平均每年增加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48年的52.85%上升到了2000年的76.63%。二战以来,美国新增就业人员几乎全部流向了第三产业。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产业比重下降,但增幅仍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包括物流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美国经济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年跃上了新的台阶。200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人均GDP达13943元,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温饱进入小康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升级。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0.3%,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从供给领域转移到需求领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已经从产业与供给扩张变为需求拉动。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上缴的税收以及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多少,更在于从整体上促进经济循环,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与全国现代化能否实现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经济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提高流通效能,完成“第三个转变”,即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为核心,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从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建设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搞活流通,扩大开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买卖、外贸进出口的数字或利用外资多少的问题,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事关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各省市区经济实力在全国排位的上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每出口1亿美元所提供的1万个就业岗位,无一不是在大开放的背景下实现的。浙江温州以小商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著称全国,影响世界,就是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小商品形成了大市场”、“小产品带动了大产业”、“小企业形成了大群体”,产生了建一个市场、活一个产业、强一方经济、富一地百姓的发展效应。

因此,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大流通促大发展”的理念,消除加快发展流通服务业的理论障碍,深化对价值形成理论的认识,树立流通服务业也同样创造价值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流通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通过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其次,要走出“市场万能”的认识误区。有不少人片面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任何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调节,政府无需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实践证明,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失灵,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的缺陷,重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作用,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第三,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重外贸、轻内贸”的倾向,做到生产与流通并重、外贸与内贸并举,牢固树立“活商”的思想,推动流通服务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实施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楚雄作为一个农业州,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楚雄州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楚雄州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的经济工作思路,实际上六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经济工作的有机整体,最终都要通过“活商”联系起来。从“强农”来看,楚雄州农业要发展,必须跳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路子,突出抓好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流通服务业的支撑;从“兴工”来看,要依托大企业,培植大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就必须发展大流通,尽快抢占市场,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扩城”来看,城市化必将引起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服务业中的新兴行业出现和推动传统行业发展,是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固基”来看,只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和谐”来看,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反过来,服务业是城市化的重要经济源泉和强劲动力,是实现城市经济聚集效益和外部经济效应的保证,是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条件。总之,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流通服务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特别是农村流通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变农业增产不增收和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必然要求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楚雄州长期以来把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关注重点放在了生产领域,而没有很好地重视社会再生产的其他构成要素,尤其是农村商品流通环节,从而导致农村商品流通不畅、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低下、消费需求不足等一系列后果。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等,已成为影响楚雄州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劳动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产品的产出效率极大提高,农民在初期获得了相对于城镇居民较高的收益,但是,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民难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很快凸显并长期存在。流通不畅成为制约农业扩大再生产、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商品流通体系伴随着改革的推进,无论从体制、机制上,还是经营者的数量、经营的规模及其经营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越来越多地通过第三产业积聚城市,带来城镇市场的繁荣,并带给城镇居民更多的便利与实惠。农村市场虽然也有很大发展,但由于没有健全完善的农村双向流通与服务网络体系作链接,广大农民被动地出卖产品和被动地接收消费的状况始终未能改变;受山区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影响,村级流通服务网络严重缺位,买难卖难问题在广大农村仍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渴望享受到便利、快捷、安全、舒适的商品流通服务。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就楚雄州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倾心关注与投入。这其中,以大开放的观念构建网点布局合理、物流配送顺畅、信息文化科技服务到位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与服务体系尤为必要。没有发达、健全、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与服务网络体系,就难以保证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难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价值的提升,难以有效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地区区位优势及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云南省铁路和公路网络的形成,楚雄州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为楚雄州发展大流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一是随着昆(明)—楚(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成昆铁路昆明至广通复线的建设,作为云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昆明对楚雄等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部分资源加工型产业将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楚雄将成为昆(明)—瑞(丽)经济带上的新型工业重镇融入滇中经济圈的核心区。二是随着大(理)—丽(江)铁路、大(理)—瑞(丽)铁路、丽(江)—香(格里拉)铁路及滇西正在规划的几条高等级公路、泛亚铁路的建设,楚雄州与滇西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三是“十一五”期间,楚雄州路网建设将迎来新的高峰,南华至永仁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楚雄至广通、元谋至双柏、禄丰至武定三条高等级公路在2008年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点的建设,“三纵四横”主骨架公路的形成,“黄金大三角”高等级公路网的建成,将使楚雄州境内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乡村公路的改善,楚雄州的区位优势将得以发挥。四是国家东南亚战略和云南大通道战略的实施,为楚雄州发展流通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从云南范围看,昆明在东盟经济圈中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逐步确立,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物流产业将向周边转移,这为楚雄州建设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提供了极好的政策条件,加快建设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是充分发挥楚雄州区位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建湖.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商业时代,2006(13)

2.张无畏.云南经济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