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泽行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己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可是小学生普遍感到下笔难,这是由于文思不畅,缺乏材料引起的。唯有丰富的积累,自由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积累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训练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日记、读书笔记、小练笔等形式进行积累和内化。那么在小学生作文课教学中教师怎样帮助他们,才能使他们打开思路,有话可写呢?
学会观察小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的爱好集邮,有的爱好打球,有的爱好饲养小动物。如果教师引导得法,这些都是作文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角度和观察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观察体会,记录观察结果。只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真观察感兴趣的熟人熟事,再去写,就会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使他们的写作言之有物。
留心生活中的琐事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原本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只是小学生往往不注意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琐事,认为作文应写闪光的、大的东西。教师要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学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小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作文命题也要有目的地从这些方面布置诱导。
培养阅读兴趣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把课外阅读和作文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作文选材广泛了,语言生动了,叙事具体了。
创设写作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时,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思,为学生作文做好铺垫。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境激情”进行教学。在教第十一册的第一单元的看图作文时,笔者就通过组织学生的表演,把小女孩当时送花给教师的经过重现于全体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小女孩当时的动作、神态等,体会小女孩当时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从表演者望着教师办公室时的遐想,进行想象:“这小女孩在想什么呀?”通过这样的表演来丰富学生的感受,触发并调动学生内在的情绪。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生活中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指导写作方法
结构课程理论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知识结构,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产生大量的迁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叙事文,要让学生知道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是叙事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叙事要丰富、具体、细致、生动,要会合理地安排文章的详略。再如写人的文章,要告诉学生肖像描写要形神兼备,语言描写要如闻其声,动作描写要如见其人,心理描写要入木三分。当然,掌握写作方法,使学生学会写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需各年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耐心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时,要切实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鼓励个性化写作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有人把想象作文称为锻炼思维、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头脑体操,想象在学生作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学生的想象力似乎受到了局限,只敢想别人想过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大胆选材、构思,不拘形式任意表达,锻炼他们敢想敢写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楼张镇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