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
本文主要探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度过美术创作这一难关。
新的基础美术教育,从过去的基本技巧为主,转化为现在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笔者在多年的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其实难在美术创作,而美术创作几乎成为学生难以跨越的鸿沟。笔者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缺乏观察,使美术创作如蜻蜓点水
任何艺术活动都来源于生活,而艺术的创作,必须到生活实践中去吸取营养。很多时候,学生看教师创作,他们能模仿,甚至能背临下来,而真正让他们自己创作的时候,却抓耳挠腮,拿起笔不知所措。人物的不同姿态,离开范本就无从下手,即使最简单的如静物什么的,他们也难以记住其基本特征,如把鸭梨画成葫芦或是把桔子画成番茄。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一个精确的视觉印象,更没有去认真比较相似物的不同之处。曾经有一个学生,临摹中国画很长时间,笔者让他自己创作一幅,他说:“老师,我只会看着画。”在笔者的指引下,他画了一幅蔬菜,但是相同的几棵白菜,他画的竟是同一个角度,只是大小上的区别而已。笔者说:“绘画之美在于变化,你画的白菜缺乏变化,所以就单调和乏味。”其实他是缺乏观察,缺乏对白菜从各个不同角度的观察。
不掌握技巧,创作永远是纸上谈兵
美术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透视、造型、色彩等技巧,如果这些基本的元素不掌握,美术创作就是纸上谈兵。当然,现在的基础美术教育已经弱化了这个环节,但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在美术创作中又是必须要掌握的。在针对全体学生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同时,对少部分爱好美术的学生,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竹的画法和梅的画法是显然不一样的,竹有“弯节不弯竿”之说,梅有“四面出枝”之说;竹有“个字,介字”技巧,梅有“圈梅、点梅”之法。且梅花有正、侧、背、残的不同形态。这就要求在美术创作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掌握了技巧的同时,才不至于把画面处理得单调平庸。
构图永远是美术创作的基石
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画面中要处理的主次、大小、疏密、虚实、曲直等都要力求在统一中变化,变化中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训练学生写生的过程中注意学会取舍与组合,从而在创作中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靠艰苦的艺术实践去表现生活的优良品质。
善于收集素材,才能做到有米下锅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不善于收集素材,就没有创作的源泉。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速写的过程本身也是创作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搜集素材,才能熟能生巧,创作起来也就胸有成竹。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杨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