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涛
在学校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体育教学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觉锻炼的习惯。鉴于上述结果,笔者就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出了方法、措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依据。
高中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紧抓课堂常规体育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还应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能力,养成终生锻炼习惯,以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在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看作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高一至高三学生进行了有关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抽样调查,发现对高中生自觉锻炼的培养,应贯穿到整个体育教育中去。通过多种体育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个性均得到发展,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自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学校高一至高三男、女高中生1 000人,进行问卷测评。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及统计
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期。体育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显示出其重要性的同时,被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深入分析、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外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上升到一种自觉锻炼的新高度。就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笔者设计了学生自觉锻炼情况调查表,对1 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3个方面了解学生对自觉锻炼的认识。
从表1可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从主观上来说,是非常喜爱的,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对于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以及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进行进一步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男生锻炼目的集中在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发展个性及提高竞技水平等方面,占总数的89%。女生锻炼的目的则集中在强身健体、塑造体型、丰富业余生活及发展个性等方面,占84%。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多集中强身健体、塑造体型、丰富业余生活及发展个性等方面。这些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对结果的分析
粗看数据表面从回收的1 000份调查表中得知,大多数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课外锻炼的(88%),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94%)。学生中以强身健体作为锻炼目的的占很大比例(41%),特别是男生,所占男生中的比例更大(49.3%),而女生则更多是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塑身修形的手段(35.8%)。从不喜欢或者说不能经常进行体育课外锻炼学生的原因统计中,觉得自己没有活动能力和在活动中找不到乐趣的占了大多数(73.5%)。
细析数据内涵从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健身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体育观念得到更新,开始认识到健身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健身的主体意识。
2)健美的需要。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健美活动很快就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时尚。健美操、形体训练及各种发展肌肉的练习,受到广大学生的厚爱,特别是女生,如今健美已成为她们追求的体育目标。
3)娱乐的需要。高中生不仅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余暇体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为了追求终身的享受,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身体娱乐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
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和目的富有明显的针对性。强身健体,为了更好地生活,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体育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的同时,还应辅导那些对体育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体验成功,展示自我,从而获得体育活动的乐趣。
当然,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目的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要围绕健康第一,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目标,仅靠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高中生一入学,教师就借着初中时期体育教学的惯性,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抓住课堂这个立足点,把消除和避免学生对运动厌倦心理放在第一位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往往会拓展和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课堂中,教学手段的新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直接兴趣,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也容易接受。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就能获得快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获得参与的满足感,使学生把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
强调培养兴趣这个中心点,将兴趣的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强调学习兴趣。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兴趣的培养来达到学生有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自我锻炼成为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找准学生参加锻炼的切入点,促进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也受锻炼目的的影响。高中生上课或者参加课外活动,不同于初中生,参加活动有明显的目的性。有的学生渴望参加韵律操的活动,有的学生希望打球等等。他们希望自己多实践,对不合口味的活动,不愿付出努力去认识和尝试。因此,针对高中生的这一特点,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引导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入手,投身到体育课外活动中去。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间的交流能力。课外,由任课教师与授课班学生订出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出来锻炼,教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少数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未能解决的技术动作,在课外活动辅导中得到了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结论
培养和发展高中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体积极性,是让高中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觉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高级中学)